大熊猫
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熊科。人们叫它大熊猫,事实上,它既不是熊类,更不是猫类。我国学者大都认为它自成一科,既猫熊科。大熊猫是世界稀有的珍贵动物,是我国特产。现在国际动物市场上没有熊猫出售,它只能作为国家的礼品动物,赠送一些友好国家,表达我国人民的情谊。世界著名的动物园争相展出,“熊猫热”风靡世界。一位苏联动物学家赞美道:“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它是非常美丽的、标新立异的、令人惊叹的动物!”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把它作为会徽和会旗的图案,作为保护和拯救全世界所有珍贵的,濒危的物种标志。该会指出:“大熊猫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所关心的自然历史的宝贵遗产”。大熊猫不仅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的“宠儿”。大熊猫是珍贵的活化石,我国考古学家们发现从北京附近的周口店到我国南边的邻国缅甸,许多有猿人活动的地方都有大熊猫的化石,这说明在几十万年前大熊猫分布范围很广,种族至少在300万年前已经形成。后来,地球上的气候逐渐变冷,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时期,许多动植物都冻死了,饿死了,惟有大熊猫退缩到高山深谷活下来,成为动物界的“遗老”、珍贵的活化石。大熊猫在形态和走路的样子上有的点像熊,它比熊小一些,有漂亮的皮毛。毛密还有光泽,眼睛周围、耳朵、四肢和肩部黑色,其余都是白色,黑白相间,美丽可爱。它性情温顺,体态肥胖,样子十分逗人喜爱。很久以前熊猫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后来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在平原地区的活动,使它生活环境渐渐缩小。现在熊猫仅残存在我国四川、甘肃和陕西局部地区的高山深谷、茂密竹林之中。大熊猫的食性,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是吃素的,后来经过观察证实,它也吃肉,而且吃得很香,这说明它还保留着祖先吃肉的习性。因为在动物分类学上,它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的动物,至今它身体还保存着食肉目动物的特征。它的犬齿较锋利,肠子也短,只有体长的4-5倍,而一般草食动物的肠子都很长,如鹿的肠子就是体长的25倍;它的胃也比草食动物的胃简单。它的消化系统消化以纤维为主的竹子是很困难的,但在长期生活中,锻炼出一套强大的牙齿、牙床和结实的咀嚼肌肉。由于它的消化系统不能消化纤维素,只能从汁水中吸收营养,为了维持身体的需要,它就只好尽量多吃。一只熊猫一天能吃掉竹笋约40公斤,或竹杆约20公斤,它吃得多,拉得也多,全天粪便量约20公斤。吃饭之后就去喝水,一直到肚子胀得鼓鼓的才罢休。在动物中像熊猫这样的大肚皮实在少见。大熊猫还保留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分散找食的习性。它过独栖生活,成为孤独的“流浪者”。目前大熊猫的数量据说有1000只左右,而且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前景令人担忧,并且还有很多不利因素存在。首先,因为它不集中分布,孤独生活,平时互不往来,寻求配偶的机会就少,每年发情期短促,对配偶选择性强,成熟期晚,需5-6岁,所以繁殖率特别低。其次,熊猫每胎一般生一仔,有时也生二仔,而母熊猫只能照顾一只。生下来的幼仔只有100克重,像小鼠那样大小,很脆弱,常身无毛,到两个月才有视力,100天才能勉强爬行。寒冷、饥饿和伤害常威胁着幼小的生命。所以熊猫幼仔成活率很低。第三,食性单一,竹子是唯一的主食。但竹子开花,引起饥荒,如1975-1976年冬,川北和甘南地区的大熊猫,由于竹林开花枯萎,竟饿死138只。1983年岷山、邛崃山以及秦岭南坡的竹类普遍开花,大熊猫又一次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件事引起全世界的注意,我国青少年积极宣传救灾、募集捐款形成声势浩大的“抢救国宝”的活动。第四,根据对新捕获的大熊猫的健康检查,得知这种动物多数有较多的内寄生虫,有时甚至多到致死的程度。如1974年-1976年间,在四川发现有9只大熊猫死于由蛔虫病所形成的病变,最多的一只体内有蛔虫2236条。另外一种常见疾病就是癫痫病,也是不易治好的病。第五,从历史上看,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本来很广,由于人类对山区的开垦和对森林的采伐破坏,使它的分布范围日益缩小。这种情况至今还没有完全停止。另外,山区居民对大熊猫盗猎或残害的情况,也还没有完全禁止。以上是对大熊猫生存不利的因素,但是,也有积极的因素。在大熊猫的产地,人民政府近年来曾三令五申,多次宣传,使群众认识到保护和抢救大熊猫的意义。70年代以后建立了十多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多万公顷。区内还设有研究中心和饲养站。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支援下,也吸收部分外国专家共同进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