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哈鱼

学名鲑鱼,鱼钢、鲑鱼科,属冷水性、大型溯河性鱼类,是世界名贵鱼类之一。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洋中,以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为最多。每年夏秋返回淡水河里产卵、繁衍后代。主要出产国有美国、加拿大、苏联、日本、朝鲜、中国等。根据溯河洄游的时间,可将它们分为夏大马哈鱼和秋大马哈鱼两类。大马哈鱼体侧扁呈纺锤形,背面黄绿,腹面银白色,头长,眼睛和嘴巴很大,身体匀称,十分漂亮。一般体重3.5公斤,最大达5公斤以上。我国黑龙江省有大马哈鱼之乡的美称,有4个种,均属秋大马哈鱼,即驼背大马哈鱼、孟苏大马哈鱼、台湾大台哈鱼和大马哈鱼。以后者产量为最高,享誉世界。它们的幼体在海中生活4至5年。当性成熟后,于每年9至10月份,由鄂霍次克海经库页岛、鞑靼海峡成群结队进行溯河洄游。它们凭借特殊的皮肤感觉及灵敏的嗅觉器官,以每昼夜40至50公里的速度,游历三千公里,回到久别的故乡——黑龙江。溯河距离达200公里,直至上游呼吗河,具有极高的反巢能力。在溯河洄游过程中,秋大马哈鱼体色发生明显的变化,并在体侧出现十余条紫红色纵行斑纹的婚彩,雌鱼颌下伸长呈鸟喙状。到达产卵地则整体变得暗淡。在即将产卵时,雌鱼侧扁游泳,不断地用尾鳍拨打沙砾,借助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1.5米、深0.2米的沙坑——卵窝。雌鱼产卵(约4500粒),雄鱼排精,于卵窝内受精。受精后,雌鱼和雄鱼再共同用尾鳍拨动沙砾,将卵埋在下面,然后守卫在产卵窝周围,为未见面的子女放哨,尽繁衍子女的职责。在长途溯河洄游的筑窝、产卵的过程中,它们顾不得自己,也不再进食,因而精力耗尽,遍体创伤,在没有同子女见面的时候,便悄然辞世。受精卵经一冬低温孵育,到翌年春天冰雪融化时才孵出仔鱼,在产卵场停留1至2个月,待卵黄囊消失后开始索食,并沿江而下,游向茫茫大海。四年后,又如父母一样溯江而上,返回故乡,繁衍后代。大马哈鱼为世界名贵经济鱼类。其肉素以色泽嫣红、鲜香溢口、营养丰富而著称于世。除鲜食外,盐渍、熏制,均另有风味。大马哈鱼子,比肉更加名贵。制成的鱼子果酱嫣红透明,大如樱桃,色似琥珀,形如珍珠,闪闪发光,色香味俱佳。大马哈鱼皮,细密柔韧,是制作精美的乌拉靴、钱包、灯罩等的上等材料。产于我国的秋大马哈鱼是鱼类中洄游路线最长的种群,在其生态特性上,具有很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