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了篡夺胜利果实,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内战。但由于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国人民、世界民主舆论的反对以及蒋介石的内战还未准备就绪,蒋介石又不得不伪装和平。他于 1945 年 8 月 14 日、20 日、23 日,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为了力争一个有利于人民的和平建设时期,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立即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 43 天的会谈,10 月 10 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双十协定》。这次谈判是有收获的。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和人民的某些民主权利,承认了避免内战,两党和平合作建设新中国。这些都是上了《双十协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对蒋介石放松了警惕,认为和平已经实现,从此,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要由武装斗争转到非武装的、和平的斗争。毛泽东及时察觉了这种倾向,明确告诫全党:“已经达成的协议,还只是纸上的东西。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事实证明, 要把它变成现实的东西,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1156 页)事实确实是如此,在《双十协定》公布不久,国民党就撕毁协议,向解放区发动进攻。由于毛泽东的英明预见,中国人民作了两手准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多的艰苦斗争,真正实现了祖国的和平。

以上事例,是毛泽东关于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思想的成功运用。 毛泽东认为,可能性是包含在现存事物中的种种转化为他事物的发展变

化的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当前存在着的事物,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因此,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有差别的。不能把可能性的东西当做现实的东西。

毛泽东不仅强调了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区别,而且对可能性本身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从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上来说,可能性分为虚假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可能性。所谓虚假的可能性,大致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没有任何客观根据的可能性。实际上是不可能性,因为它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的东西。二是有一定的客观根据,但又不充分,在目前条件下还不能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只有到了将来条件具备了,才有可能变为现实。所谓现实的可能性, 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因而在目前条件下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鉴于

这两种可能性的差异,毛泽东要求人们把它们加以区别,集中力量去办那些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而不要像“左”倾冒险主义那样,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到现时来做。

从事物发展对人的关系来说,有好的和坏的两种可能性。从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说,凡是有利于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可能性, 都是好的可能性;反之,则是坏的可能性。正因为有好、坏两种可能性,毛泽东反复强调,必须估计到好、坏两种可能性。他说:“要想到事情的几种可能性,估计情况的各个方面,好的和坏的,顺利的和困难的,可能办到的和不可能办到的。尽可能地慎重一些,周到一些。”(《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 820 页)

在估计事物发展的好、坏两种可能性时,毛泽东指出,要努力避免坏的可能性,争取好的可能性。而要争取好的可能性,就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坏的可能性。他说:“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作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的一个条件。”

(784 页)

毛泽东还认为,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条件。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在人所能干预的事物发展中,既需要客观条件, 也需要主观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自觉的能动性)。而主观条件是更为重要的条件,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条件。比如,“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48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