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吗?——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
对于自觉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毛泽东还以中外历史事实作了论证。
他说:“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外国如拿破仑的多数战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内战,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在原占优势和主动之敌则反是;由于其主观错误和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君。”(491 页)
事实果真是如此吗?回答是肯定的。下面,仅以“韩信破赵之战”为例, 略作说明。
公元前 204 年,汉将韩信率部与赵王歇大战于井陉(今属河北省)。在大战开始以前,汉军完全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人数少(只有几万人),粮食不足,地形不利,行军疲劳,立阵匆忙;赵军却完全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 人数多(号称 20 万,数倍于汉军),粮食充足,地形很好,立阵较早,能够以逸待劳。从表面上看来,失败的应该是汉军,胜利的应该是赵军。但是, 战争的结果,恰巧相反,汉军获得大胜,赵军遭到惨败。这是什么原因呢?
汉军获胜的决定性原因,是韩信重视了解情况,懂得从实际出发,采用一切手段,争取主动权。一句话,韩信正确地发扬了自觉能动性。
赵军惨败的决定性原因,则是赵将陈余死抠兵书,不接受正确意见,不切断汉军后路和粮食供应,不突击在匆忙中立阵的汉军,不提防敌人偷袭自己的壁垒。一句话,陈余错误地发扬了自觉能动性。这样,赵军就放弃了主
动,变成被动;失掉了优势,变成了劣势。
仔细考察便可发现,毛泽东上面论列的其他的历史事实,也都证明自觉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决定作用。总之,这个观点,是一个极为科学的论断,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