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创造精神

毛泽东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但他不是一个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的人, 也不是一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人,而是一个洋溢着创造精神的人。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看他是否敢于怀疑,不惧权威, 善于思考,勇于批判。毛泽东在学生时期,就表现出独立思考、反对迷信、绝不盲从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他常对同学们讲:我们读书、看报、上课、听演讲,都要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论古人的话、洋人的话、老师的话、名流学者的话,都必须反复思考,真是对的,才能接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在读《韩昌黎文集》时,凡是他认为道理对的、文字好的地方,就圈圈点点,写上“此论颇精”、“此话甚合吾意”等批语;相反,他认为道理讲得不对、文字不好的地方,就打叉画杠,写上“不通”、“此说非是”等眉批。他并不因为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一位古文大家和古文运动中的倡导者,就不问青红皂白,盲目崇拜。一概接受。

毛泽东在完成世界观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的创造精神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在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要求人们一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但是又强烈反对那种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对于那种把马克思偶像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外国经验神圣化的教条主义,他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主张,真正的理论家,应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就毛泽东自身而言,他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又不受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的束缚,勇于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善于提出新的科学理论和观点。他自己是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要求人们创造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毛泽东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

1945 年 5 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毛泽东同志,不只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而且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理论和科学家,他不但敢于率领全党和全体人民进行翻天覆地的战斗,而且具有最高的理论上的修养和最大的理论上的勇气。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件艰巨的事业。”(《刘少奇选集》)上卷,第 336-337 页),这是合乎客观事实的正确结论,也是对毛泽东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很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