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肯定一切,也不应该否定一切

毛泽东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因素是决定事物性质的因素,是保持事物存在的因素,是事物的正面;否定因素则是同事物性质相反的因素,是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是事物的反面。事物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对立、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因此,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97 页)。

在分析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作用时,毛泽东指出了否定的革命性,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认为,事物只有通过否定,才能实现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他用“破”与“立”的关系来说明了这个道理。抗日战争时期,针对某些人的“只要建设,不要破坏”的观点,他针锋相对地指出,在中国,不推翻汪精卫的统治,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摧毁封建制度,就休想建设。“只有把这些东西破坏了,中国才有救,中国才能着手建设,否则不过是讲梦话而已。只有破坏旧的腐朽的东西,才能建设新的健全的东西。”(73 页)在谈到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时,他指出,必须打倒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的文化。因为“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695 页)。这就告诉我们,不破坏旧的东西,新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可以说, 否定是一切事物前进、发展的杠杆。

毛泽东充分肯定否定因素的重要意义,并没有否认肯定因素的必要性。他也看到,肯定因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以遗传和变异的关系为例说明了这一点。他说,遗传和变异也是对立统一的两重性。如果只有变异的一面,没有遗传的一面,那么下一代的生物和上一代的生物就完全不同,稻子就不成其为稻子,狗也不成其为狗,人也不成其为人了。这说明,肯定的因素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不断变化的事物在一定时期内固定起来或稳定下来。正因为肯定的因素也有其合理性,所以,毛泽东在说明否定的革命性、强调“破”的意义时,并没有把它与肯定、立的必要性割裂开来、绝对对立起来。相反地,他认为,否定中有肯定,破中有立,否定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肯定的过程,破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立的过程。所以,否定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总之,毛泽东所讲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体现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根据这种辩证的否定观,他强调对任何事物都应采取分析的态度,既反对肯定一切,又反对否定一切。

在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上,他科学地阐明了批判和继承的关系。一方面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应当给予总结,吸取其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精华,对民族文化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拒绝继承和借鉴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完全错误

的。另一方面又强调,继承并不等于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决不可以变成代替自己的创造,而是要予以革命性的改造,盲目地崇古、复古是错误的、有害的。

对于外国的文化,他也要求采取有分析的态度,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照搬。他说:“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1083 页)他严厉地批判了那种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照搬外国东西的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 强调对于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707 页)。

在对待实际工作的看法上,他强调,也应采取分析的态度,切勿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他说,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片面性的。肯定一切, 就是只看到好的,看不到坏的,只能赞扬,不能批评。这不合乎事实。不是一切都好,还有缺点。不应肯定一切,只应该肯定正确的东西。否定一切, 就是不加分析地认为事情都做得不好,是一团糟。这也不合乎事实。不应该否定一切,只应该否定错误的东西。总之,不论是用肯定一切的观点还是用否定一切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工作,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