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的知识结构
毛泽东独特的为学之道,使他建立了独特的知识结构。总的说来,毛泽东的知识结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广博性与精深性的统一。在毛泽东的知识结构中,一方面具有丰富
的、多学科的知识。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学、历史、逻辑学、美学、宗教学、地理、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都无所不有。从古代的到现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从社会的到自然的,可以说,都有所涉猎。由此看来,说毛泽东是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并不为过。另一方面,某些方面的知识,如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等,都有精深的造诣。就历史而言,有人说,对于中国历史,像毛泽东那样熟悉的,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内,就是在近代革命家中,都是不多见的。哲学方面的知识也是如此。总之,在毛泽东知识结构中,广博性与精深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二是具有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毛泽东是在经过对各种思想流派和革命学说进行探讨、比较之后,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而他一旦认定马克思主义是唯一能够救中国的真理,便自觉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千方百计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是其知识结构中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
应当特别地指出,从数量上说,毛泽东所读的马列著作,并不比他同时代的人,如陈独秀、王明等人多,但是,由于他重视读无字之书,具有丰富的实际知识和实践经验,又善于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所以,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理解和掌握,要比其他人快捷得多,深刻得多,牢固得多,更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说,在质上,他对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把握,比其他人要优越得多。
三是实际知识占有相当的比重。在毛泽东的知识结构中,充满着大量的理论知识,这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也是同时代人很少能与之比拟的,更使同时代人感到望尘莫及的,是他还具有极为丰富的实际知识。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中国国情的知识,也就是关于中国的历史条件、现实状况、自然环境、人口数量和密度、科技文化水平、生产力状况、社会制度诸方面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的知识。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与他喜欢读无字之书、重视国情的了解和研究分不开。二是关于中国革命实践的知识,包括革命的成功经验的失败的教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与他长期投身革命实践、饱尝“甜酸苦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毛泽东的知识结构,相对于中国革命的需要和毛泽东哲学的产生来说, 是合理的、优化的。其广博性,使他开阔了视野,站得高,看得远,促其深刻理解、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其对于历史、哲学、军事等知识的精深性, 不仅能帮助他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且有利于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形象化。其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使他能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并在实践中正确地坚持它,发展它。其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并重,一方面,由于有书本知识,可以使实际知识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从而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另一方面,由于有实际知识,可以使书本知识向实际方面发展,不停止在书本上,从而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应当说,毛泽东哲学的产生,是得益于他优化的知识结构的。
当然,毛泽东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优化是相对的。事实上,其中也有某些不足或欠缺。比如:外国文学的作品,除少数名著外,他读得很少;中国的现实文学作品也读得不多;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特别是国外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管理方面的书读得更少。他自己曾说过,他注意较多的是制度方
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他的知识很少。对于经济问题,他是懵懵懂懂,不甚了了。这种状况,不能不使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毛泽东哲学以及毛泽东整个思想的后来发展出现曲折,不能说与此无关。但是,相对于毛泽东哲学的产生来说,这种缺欠和不足,应当说是无关宏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