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0 分)

.下列词语中红字的字,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 分) A.(bǔ)育 (tuò)片

(chēn)怪 (cì)候

B.气(něi) (shàn)让重(dié) 轮(kuò)

C.(yān)红 (jū)击

(guī依) (bǐng)除 D.(qí)形 (jiān)灭

(pēng)击 对(zhì)

  1. 下列词语中红字的字或词,字形、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 分) A.赔(归还) 延(拖延)

(除去)声匿迹 (舔)犊情深B.遐(远)想 瞩(注视)目

戮力(合力)同心 进退维(比喻困境) C.(校订)误 (停止)学

(不是)夷所思 蛊惑(迷惑)人心D.(有远见)智 (接近)临

桀骜(倔强)不驯 (贬斥)极泰来

  1.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 分)

①他 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 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③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 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1. 犹豫、逐步、化装 B.迟疑、逐渐、化妆C.迟疑、逐渐、化装 D.犹豫、逐步、化妆
  1.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 分)

    1.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4.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

#3105018

$一九九五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试题

+stck

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1.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 分)

    1.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

      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2.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3.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4. “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2.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3 分)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下列各句,的一句是(3 分)

  1. 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2. 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

  3. 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很大,

    安排城镇青年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4. 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

    也无法演唱。

  1. 下列对作品、作家的表述,的一项是(3 分)

    1. 汤显祖,明代杂剧家,代表作为《牡丹亭》。B.曹禺、夏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

C.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著有《鲁滨逊飘流记》。D.《老人和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1.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

    三父子”,指的是(3 分)

    1. 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2. 对于下列人物称谓的解说,的一项是(3 分)

    1. 邹君海滨,邹是姓,加“君”字表示礼貌,海滨是字。

    2. 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他的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C.王忠肃公翱,王是姓,忠肃是谥号,加“公”字表示尊敬,翱是名。

D.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其中“孟”表示排行第二,视是名。

  1.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的一项是(3 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 “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

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