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远大的志向
一转眼的工夫,已经到了718年,这时的李白已经18岁了,长得相貌堂堂、玉树临风,一双遗传自母亲的蓝色眼睛,闪着智慧的光芒,像两把熊熊的火炬,有着无穷无尽的热情供他燃烧。
一天傍晚,他和往常一样正在屋里读书,先生推门进来了,李白连忙起身给先生沏茶、让座。
先生示意李白坐下,然后说道:“白儿,你到我这里已三年了吧。看着你从一个贪玩的孩子,长成现在满腹经纶的学子,为师真是由衷的高兴啊!”
李白刚想把话接过去,先生又说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白儿你收拾一下,明天下山去吧。”
李白一听,大吃一惊,忙道:“白儿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请先生明言,我一定会改的。”
先生笑着摇摇头:“不是你做错了什么,是为师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够教给你的了。你天资聪明,而且学习刻苦,别人花费十年时间学的东西,你一年就能学会。你再在这里待下去,也不会再有什么长进了。我和你父亲商量了一下,觉得你应该去梓州,拜‘东岩子’为师,向他学习纵横之术,也好以后报效朝廷。”
李白还想说些什么,但都被先生拦住了。第二天一早,先生和同学们来为李白送行,临行前先生交给李白一封书信,让他转交给东岩子,并叮嘱他如果东岩子不肯收他为徒,也不要气馁,一定要有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
李白在一片叮嘱中上了路,经过沿途打听,才得知东岩子名叫赵蕤,他自幼好帝王之学,“博学韬衿,长于经世”,并且“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
他著有的《长短经》一书,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记述国家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等内容,是一本难得一见的谋略奇书,曾有传闻“能得此书者得天下”。
李白怀着对赵蕤的无限敬仰,来到了戴天大匡山。
这时正值初春季节,抬眼望去只见桃花正带露水争相开放,一道清流从岩石左边缓缓流出,到了平地尽头便像一条银链急速地泻下山坳。
在瀑布旁边是一片野竹林,只见一只母鹿正带一只小鹿慢悠悠地向林子深处走去。再向远处,隐隐绰绰可见一座茅草屋耸立在群山之间。
那小屋肯定就是赵蕤的住所,李白想到这儿,不禁加快了脚步。可到了近处,却发现屋门上锁。
李白望着这仙境一般的景色,愈想愈觉得赵蕤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他再也按捺不住诗兴,随手捡了一段树枝,在地上洋洋洒洒地写道: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怀着激动的心情从早晨一只等到了天色渐黑,可一直也见不到人影,无奈只好悻悻而归了。刚走到半路,他忽然听见有人在吟诵:“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李白急忙往山上跑,他肯定是赵蕤回来了。果然在那茅屋前站着一个清瘦的道士,正在低头看他写的诗。
“你就是李白?这诗是你写的?”
“正是学生,请先生指点。”
“哈哈,没想到给我送来了一个这么优秀的学生。”
李白听了这话,连忙深鞠一躬,“学生临来之前,家师让我把这封信转交给您。”说完,把信恭恭敬敬地递了上去。
赵蕤看完信,又仔细地打量了一番李白,道:“从今后,你就在此住下。至于教什么,还要看咱们的缘分啊。”
经过两三天的相处后,赵蕤对李白产生了爱才之心,言谈间也渐渐亲近起来。
“通过这几天的相处,我想书就不用我教了,你有诗人的气质及悟性,对你来说只要再静心用功,一定会有大成,而你的剑术只学得皮毛,从今后我就教你剑法吧。”
李白不仅读书是天才,习武也是奇葩,常常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一晃一年又过去了,李白的剑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天,他练完剑,赵蕤把他叫道身边,表情严肃地说:“你可曾记得,你初到我这里时,曾经给过我一封信?”
李白点点头;“那不是推荐信吗?”
赵蕤摇摇头,“你可曾知道你的祖先是谁?”
李白困惑地望着赵蕤,“我也曾经问过爹爹,可他总是说我年纪小,说以后会告诉我的,后来我只顾得读书,将这件事淡忘了。”
“你的祖上乃是西凉国创建人武昭王的九世孙。祖籍为陇西成纪。在隋朝末年,你的祖上犯了罪,只好一家人背井离乡流落到碎叶,隐姓埋名过起流浪他乡的客居生活。直至你5岁那年你父才带着一家从西域返回大唐。”
这是李白才明白为什么小时候父亲总是望着大唐的方向呆呆地出神,原来他是思念故乡。
“你父把家安在青莲乡,不是因为那里山光秀丽,而是因为那里远离朝廷,他怕虽然时隔多年,朝廷仍然不肯赦免你们。”
原来父亲的用心是这么得良苦。
“你父虽然经商多年,但是却希望你能够走仕途之路,报效朝廷,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你的列祖列宗。”
听完这些话,李白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原以为自己只是出身于富商之家,衣食无忧,没想到却是皇室宗亲。”他觉得自己的担子变得重了许多。
赵蕤又道:“为师自幼喜帝王之学,对纵横之术有些研究,你不知道你对纵横之术是如何理解呢?”
“就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那卷兵书和纵横开阖之术。”
“真不愧是武昭王之后啊!这纵横之术如果让小人学了祸国殃民,为师已经考察你一年了,觉得你虽然本性狂傲不羁,但却是仁厚大度之人,为师从今天起就教你这纵横之术。”
李白闻听此言,分外高兴,他本来到此的最大目的就是学习这纵横之术,只是赵蕤没提,他也就专心练剑没去追问。
李白在赵蕤的精心指导下,剑术和纵横之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在闲暇时,赵蕤还会和李白评论一些历史人物,特别是那些经邦治国卓有成效的政治家。
例如,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成伯主;晏婴出使强大楚国,从容不迫,应对强傲的楚君,最终不辱君命;鲁仲连为人排难解纷,有功不接受赏赐,功成身退;张良足智多谋、辅佐汉高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终于成就了汉代基业;诸葛亮治蜀有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功垂青史。
这师生两人一讨论起这些历史人物就精神倍增、废寝忘食。一方面称赞这些人的才干、智慧、勇力、言辞,另一方面羡慕这些人有着君臣遇合的机遇。逐渐地李白确立了治国平天下的勃勃雄心。
同时赵蕤的经历也给了李白很大的触动,他认为科举仕进之途,害人匪浅,弄不好就会耽误一生。如今天子广开才路,五品官员都可向朝廷荐能举才,于是下定了不以科举涉足政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