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拜师去学艺

李白在家中没待几日,心又不安稳起来。这时的长安、洛阳两京已经收复,朝野上下都以为中兴在运,朝廷忙着上尊号,封功臣,享九庙,祭山川,文人墨客忙着写诗颂德,“九天间围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施。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

在一片繁忙、太平的景象面前,李白欣喜地认为为国出力的机会到了。现在,李林甫也死了,杨国忠也杀了,高力士也赶出宫去了,堕落为汉奸的张垍也充军到岭南了,再没有人妒忌他、挤兑他、迫害他了。

于是他辞别宗氏,赶往江夏也大肆忙碌一番,到处参加庆祝活动,赶赴宴会,四下里求人,八方张罗,连续不断写了不少诗送给这个,送给那个。

满以为自己很快就会奉诏入朝,结果却是自讨没趣,甚至自取其辱:一个释放犯,有谁会荐举他,有谁敢荐举他呢?并且他已年满六十了,就是在位的人也该退休了。

李白那颗火热的心被现实冰得越来越冷,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一天清晨,李白像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您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您家住哪?”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店小二,店小二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这大半生,仕途坎坷,只有诗名远扬,但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而且观其秉性竟和自己有几分相似。这个人我一定要找到他!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苦苦寻觅了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李白有点泄气了。

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棒磨针的婆婆,婆婆说的好:“只要有决心,铁棒也能磨成针。”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

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呀!虽说自己也跟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诗还真是头回领略。”

李白向四周望了望,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暗中琢磨:这是不是写诗之人留下的?这写诗之人是不是那天看见的老翁许宣平?

后来他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人前来收谷。天快黑了,李白忽听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中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

李白冲着山下喊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那老人上下打量了打量李白,看见他只是个落魄的书生,问道:“你找他又何事?”

“我在一个月前,偶尔听见他吟诵的一首诗,感觉像是仙人下凡,故前来拜访,我寻他已经一个多月了,老人家您知道他住在哪里吗?”

老人沉思了一下,问:“你是……”

李白连忙答道:“我乃蜀中李白。”

“哦,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老人的语气又吃惊转为了喜悦,“老朽就是你要找的许宣平。”

李白一听,赶紧重新施礼,老人双手一拱,接着道:“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怎会让你觉得我是仙人了!实在不敢当,不敢当!”

李白指着那石壁上的诗,又问道“请问,这首诗可是您作的”“见笑,见笑!”

李白恳切地说:“老人家,我想拜您为师,您诗中的那种意境,是我所欠缺的。”

“哈哈哈,诗仙竟然向我请教?真乃三生有幸啊!”

李白听他的口气,知道他误会了,以为自己是在进行嘲讽,于是深深鞠了一躬。

“老人家您不要误会,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是真心真意地向您请教。您看我风风雨雨地都找您一个多月了,如果不是心诚,又怎能做的到呢?”

李白真挚的话语终于打动了老人的心,“其实这其中没有什么奥妙,只要你多在民间走一走,感受一下,那意境自然就会涌出。”

李白恍然大悟,他的身影不再徘徊在那些地方官吏旁,在民间那些穷苦的百姓中多出了一个诗人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