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读书

705年,李客带着在西域经营了几代的财产离开了碎叶城,向中原进发。这一大家族几十口人,骑马的骑马,骑骆驼的骑骆驼,真可谓浩浩荡荡。李客的心情是惶惶不安的,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

李白这年刚刚5岁,他和母亲一起坐在一匹骆驼上。东张西望,觉得一切都那么的新鲜,不时地向母亲提一些幼稚的问题,引起周围人一阵阵的欢笑,为这长途跋涉添加了一份快意。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羊角号声,“呜、呜、呜——呜、呜、呜”连续三个短音,把赶路的每个人都镇住了,这三个短音正是表示“有危险”讯号。

李客连忙把人分散开,又叫了几个年轻力壮的和他一起去前面看个究竟。原来是一帮毛贼,截住了去路、让行人把骆驼赶上岔道。李白的大哥不服就打了起来。李客抽出随身佩带的龙泉宝剑,带领众人与毛贼搏斗起来。

这些毛贼都是乌合之众,没过几招,为首的就被李客砍伤了胳膊,鲜血直流,同伙一看遇到了高手,吓得打了一声呼哨,落荒而逃。

众人正想乘胜追击,李客打了个招呼,让大家不要追赶,以免落入毛贼圈套,还是继续赶路。然后把宝剑的血迹擦了擦,装入剑鞘,笑着安慰大家不要怕,赶路要紧。

这次路遇毛贼,虽然化险为夷,倒也提醒了全家族的警觉,知道当前路上并不太平。

可小李白想得不是这些,他觉得父亲高大极了,从母亲的骆驼上下来,死活要和父亲一起骑马,而且信誓旦旦地说:“我是男子汉,我要像父亲一样,男子汉只骑马,不骑骆驼,骆驼是给那些女人、小孩、老人准备的。”

大哥听了,笑着问道:“那你多大了?你不是小孩啊!”

李白气得瞪了他一眼,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起来。

李客看着这个最小的儿子,心里感到很欣慰,“这孩子虽小,但是有志气,到了中原,我一定好好培养他。”

又经过三天的行程,来到龟兹,即今新疆的库车,路过千佛洞,一座高高的候望台立在路边。李客告诉大家,这是汉朝修建的,是古时候守卫枯厥关的官兵向远方瞭望的地方。

自从看到汉代遗迹,李客不知为何精神好了起来,可能是因为离中原越来越近了,也可能是因为路上比以前太平了吧!说起汉代的古迹,他又和众人大谈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恋爱故事,还特别介绍司马相如的文章,说他的《子虚赋》写得辞采富丽,篇章气势壮阔。

最后李客还给大家背诵了一大段《子虚赋》,背诵得字句铿锵、声韵和谐,并告诉大家读《子虚赋》要注意,《史记》就叫《子虚赋》,《文选》里分为《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

小李白听得都入了迷,恨不得自己插上翅膀跑到汉代,亲眼领略一下司马相如的风采。

经过漫长的跋涉,李白一家人终于在西蜀绵州昌隆县青莲乡蛮婆渡安顿了下来。

刚这里,李白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这里的水是那样清,远远地看去,似云气蒸腾似的,有些淡淡的白雾,天和水混成了一片,举目望去是一片淡黄色的树,中间夹杂着一些青竹,有些飘渺,有些空虚,相对于西域的万里黄沙、茫茫戈壁,眼前的一切都不啻是奇迹,是梦境,是天堂。

定居在昌隆后,李客把生意分派给信任的人去打理,自己在家专心地教育几个子女,每天或让他们读书习文,或让他们练剑习武。很快他就发现小儿子李白,过目不忘,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有了这个发现以后,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转到了李白的身上。

一个用心教,一个用心学,结果李白5岁就能诵六甲,即计算年月日的历学;10岁即能观百家,即诸子百家的各类杂书。

同时李白在习武方面也表现了自己的天分,10来岁的孩子,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放倒一只大水牛了。

看着李白的成绩,李客由衷地高兴,有一天他把李白叫到跟前,“白儿,你天资聪慧,为父也没什么好教你的了。我和你娘商量了一下,想把你送到我的一个老朋友那里,他现在在眉州象耳山教书。这个人才学八斗,学富五车,你要好好地和他学习啊!”

李白听说能够离开家,高兴地不得了,连忙答应:“爹您就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听先生的话,好好学习。”

第二天,李白辞别母亲,和父亲去眉州象耳山求学。李客因为家中还有其它的事情,在那里只待了一天就赶回昌隆去了。

李客刚走,李白就跑到大山中去玩了,他觉得自己就像那放飞的小鸟,终于可以逃离了家庭地束缚,可以自由地飞翔了,心中别提多高兴了。

李白玩得不亦乐乎,天都黑了,才恋恋不舍地回到住处。老远他就看见那教书先生,在屋前站着,他心里直打鼓,心想完了,完了,要挨骂了。

他战战兢兢地走到先生面前,先生看了他一眼,并没有责骂他,只是叮嘱让早点睡觉,明天按时上课。直到这时李白才把心放到肚子里。

第二天一大早,李白就跑到了学堂,兴奋地东张西望,心中在暗暗盼望先生能够早点到,好知道学些什么新的内容。

不多时,人陆陆续续地到齐了。先生说:“今天,我们继续讲《论语》。”

李白的情绪一下子没了,小声嘀咕着:“《论语》我早会了。”

先生似乎听到了李白的话,问道:“李白,《论语》你全会了?”

“嗯,全会了。”

“那诗三百呢?”先生又问。

“也全会了。”

先生接着问老子、庄子等书,没想到李白都已经读完了。

先生又拿出一本司马相如全集问道:“这本呢?”

李白摇摇头。

“那我们就从汉赋开始吧!司马相如是我们四川最有光彩的文学大家,他的赋如果读通了,对你做文章一定有很大的帮助,你先背《子虚赋》吧。”

先生原以为这篇洋洋洒洒的《子虚赋》,最聪明的小孩最少也要一天才背得好,没想到才一个时辰不到,李白就背得滚瓜乱熟了。

这时先生正在聚精会神地给别的孩子讲《论语》,李白听了一小会儿,觉得自己都会了,再听下去没什么意思,心就跑到外边的山山水水中了。

不知不觉中,李白溜出了学堂,跑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边。他惊讶地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那里磨一根很粗的铁棒。老婆婆磨得很认真很卖力,大滴大滴的汗珠从额头上滚下,可是她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李白看见老婆婆这么辛苦地磨铁棒,觉得非常好奇,于是他跑上前去,来到老婆婆的身旁,很有礼貌地说:“婆婆,您好。请问您磨这根大铁棒干什么呢?”

老婆婆继续专心地磨着她的铁棒,头也不回地说:“我呀,想把它磨成一支细细的绣花针哩。”

李白瞪大了眼睛,嘟着嘴说:“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转头看了看李白,见他一脸不相信的样子,这才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来,慈祥地对李白说:“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哩!”

李白默默地念着这句话,突然间明白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他向老婆婆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了声谢谢,飞奔向学堂。

这时,先生的课还没有讲完,李白悄悄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静下心来仔细地聆听先生的讲解,慢慢地他融入到了《论语》当中。

下课了,李白惭愧地来到先生跟前,“先生,我错了,我不应该中间偷偷地溜出去玩。”

先生冲他笑了笑,没提这件事,而是问道:“刚才听我的讲解,你觉得有什么不懂的吗?”

“我以前只是会背书,以为会背了就全懂了。现在才知道,我懂的只是皮毛,知识像大海,只有深入进去才能体会到它的浩瀚。”

听完李白这番话,先生捋了捋胡子,高兴地笑了。

李白按照这个意愿,勤学苦练。一天,他经过几次修改,把一篇辞赋写好了,便兴冲冲地送给先生看。他自认为写得不错,一定会得到先生的夸奖。

不料,先生读了以后,对他说:“你这篇赋写得缺少气势,又缺乏文采。不过你也不要灰心,应当继续努力。”

李白点了点头:“一定会写好的。”

回去以后,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炉中烧了。然后重新构思,重新创作,连续拟作了三次,没有一次感到满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写的《拟别赋》和《拟恨赋》还比较满意。

这次他恭恭敬敬地地道先生手中,静静地等待先生的指点。半天都没有反应,李白的心又提了上来。

忽听,“好!好!这两篇的境界已经又上了一层,白儿,要继续努力啊。”

从那以后,李白读书更加勤奋,凡是读书碰到困难,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教导,抖擞精神,鼓起勇气,坚持不懈地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