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邓小平提出的市场经济理论,不仅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历史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并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来正确认识邓小平市场经济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大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主要体现在:
——提出了社会主义存在着商品、货币、市场关系的观点。马恩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并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但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在生产力落后国家进行的,限制或否认商品经济与生产力发展滞后直接相关。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出发,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中把社会主义经济界定为公有制基则上的商品经济,进而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肯定了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上的应有地位,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增添了全新的内容。
——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要以市场为基础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在马克思经典作者原来的设想中,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是在计划调节之下,整个社会经济就如同一个大工厂那样,是有计划生产、有计划分配的运行模式。我国长期以来也是照搬苏联模式,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企业没有多少自主权、市场机制作用甚微的运行模式。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要以市场为基础的要求,以及他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都表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势在必行。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改革目标的历史性选择,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开辟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新天地。
——提出了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92、193 页。
② 同上,第 366 页。
结构的观点。传统的经济理论十分重视所有制问题并没有错,但把所有制问题与生产力发展分割开来、孤立起来,主要从政治和价值评判角度来强调公有制,甚至作出“一大二公”等错误判断,自然就使传统的所有制理论失去了完整的科学性。邓小平坚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根据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实际情况,在正确提出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和我国正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在其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打破了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模式的旧框框,正确提出了新的所有制结构的观点,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实践和有利于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的发展,重构微观组织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全新见解。邓小平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史以来,对社会主义本质最为精辟的一次概括,其不仅内涵丰富, 既包括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手段,又包括消灭剥削,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且大大拓展了社会发展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视野。
——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一般原理,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情况出发,正确提出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观点,他纠正了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动力观”,提出了改革动力论,指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唯一途径,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观点。这是从分配上承认市场供求和价值规律作用,改革分配上“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做法的需要,也是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旧的分配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多种分配机制共同起作用,这种改革思想的体现。
——提出了社会主义必须吸取全人类文明成果的观点。中国搞市场经济不开放不行,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科学技术和资金不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应该说是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因此,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在对外开放中,大胆吸取全人类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从而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在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成长。
第二,为我党确立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奠定了理论基础。
邓小平早在 1979 年就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正是在邓小平市场经济观的影响之下,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
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正式向世人宣告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邓小平认为这“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①“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②。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重申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计划与市场内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73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83 页。
② 同上,第 91 页。
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邓小平在此期间, 又多次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论证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③在 1990 年底至 1992 年初,他在多次谈话中系统阐述了他的市场经济观,其中核心的问题则是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应该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这样, 邓小平以其市场经济观,为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迅速发展中,发挥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
邓小平的市场经济观,既是对实际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指针。特别是经过 15 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邓小平的市场经济观是科学的。其一,有力地指导了中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集中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换。这是坚持邓小平市场经济观、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 并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其二,在对外开放中促进了我国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和外向型经济的成长。
其三,在中国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高基础上,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着强劲的高速增长势头,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摒弃了教条主义,又防止“左”的盲目冲动,将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置于中国改革的指导方什的地位,从而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路子越走越宽,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科学导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