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国际观的发展
中国远古,就有“协和万邦”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乱世,百家争鸣,儒、道、墨等都不主张战争。墨子设想的“尚同”社会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世界,主张以“非攻”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政策。老子更是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不争”。甚至孙子也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孙子·谋攻》),不主张穷兵黩武。儒家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学说,追求的是以“仁”为本,以“和”为用, 追求世界的和谐。所以,孟子设想不用战争的方式来统一天下,提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主张的是“仁战”。当然,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要实现这样的理想是很难的,但是,上述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思维影响甚大,中国长期的统一与安定与此不无关系。
中国统一以后,尤其是汉唐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更是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中国对周边民族和国家大都采取和平政策,经济、文化的交往也相当频繁。正是以“仁”为本、以“和”为用的“厚德载物”的胸怀与性格,使得中华民族大量地吸收各种文化,如佛学等,加以融合;同时又向周边民族与国家传播了中国的文化。甚至异民族的入侵,也往往被中国先进的文化所征服、所同化。
但是,明末清初以后,一方面西方一些国家资本主义因素增加,经济实力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社会长时期的停滞不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失去“汉唐气象”,强化了盲目自大的心理。明代曾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说:“因为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作是野蛮人,而且是看成没有理性的动物。”①甚至鸦片战争以后,天朝帝国沦落的同时,畸形的民族虚骄心理并未完全改变。盲目自大,导致闭关锁国,看不到整个世界的发展态势, 自然谈不上有什么国际观。
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逼迫中国面对现实的世界。有识之士开始提出“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但是,近百年来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一个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心理
①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180 页。
创巨痛深。在人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另一方面,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民族主义也开始滋长,出现了义和团等盲目排外运动。但是,无论如何,中华民族要从民族压迫的苦难中站立起来,除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与反抗,别无选择。因此,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国际观念, 其主流受到了以生存竞争为特征的社会进化论的深刻影响,中国与世界主要的是对立与斗争。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眼光远大,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把中国革命看成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共领导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建国以后,毛泽东等十分注意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并且提出了“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等富有创见的原则。但是,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由于中国当时所处的特殊的国际环境,也由于毛泽东等所绷紧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弦,两者互为因果,过重地估计了国际和周边地区的形势, 在准备战争思想的指导下,不仅忽视了经济建设,而且造成了尤其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的隔陵。
邓小平关于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想,是在马克恩主义指导下对当代世界时代实质的深刻把握,是对毛泽东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提出了三种世界和平力量的新观点。不但整个第三世界是和平力量,作为发达国家的第二世界是和平力量,而且作为第一世界的美国和前苏联的人民也是和平力量。这就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发掘和阐明了世界和平力量,是从整个人类根本利益的高度来审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把全世界人民看作是历史的主人和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
这还表明,中国观察国际问题及参与国际活动,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主要标准,而转向务实与多样性。1986 年 9 月,邓小平指出:“中国观察国家关系问题不是看社会制度。中美关系是看中国和美国关系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中苏关系是看中国和苏联关系的具体情况来决定。”①突破了以社会制度来划分世界的思维模式。
这还体现了一种全球意识和时代意识。邓小平正是从全球角度来分析世界形势,从而把握住了世界的主要特征;正是从时代前进的角度来看社会发展,从而把握住了世界的主要趋势。这是一种以开放的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态度来考虑的国际战略宏图,跳出了单纯从本国、本民族的利益来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还反映了国际舞台上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较量的强烈观念。在国际事务中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来确定立场的方式已经不适用了。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力量,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在国际舞台上开展外交活动。中国也只有通过振兴经济,才能脐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邓小平关于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想,在克服了封闭的民族主义的狭隘心态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以“仁”为本、以“和”为用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在当代国际条件下的弘扬光大。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和平力量之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68 页。
一。邓小平不仅从世界的相互依存与发展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国际问题,不再拘泥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且,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共同开发”的建议,对于解决现在的国际争端都是一个极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因而在海内外受到了普遍好评,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这里,我们还想附带评论一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 1993 年在《外交事务》夏季号上发表的题为《文明的冲突?》一文的有关观点。该文主旨是在论证今后一个阶段,世界的形势将继续以“冲突”为主要特征,而且其根源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引起的。该文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他把现今的文化分成“西方文化”和“非西方文化”,而且在“非西方文化”中又特别突出地提出“儒家一伊斯兰的联合”,并且认为“儒家与伊斯兰的军事结合已经形成”,而这种“异文明间的种族暴力冲突的升级最危险,也最可能成为导致世界大战的原因”。这是亨廷顿依据已过时了的“西方中心论”而作出的违背时代潮流的结论。其所以作出这样的结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对东方文化的隔陵和敌视而产生的偏见。他根本不了解儒家文化以“仁” 为其核心,主张“和为贵”,提倡“普遍和谐”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现代中国更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根据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想,更将始终不渝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所以,亨廷顿的结论是极其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