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 1977 年重新工作以后,自告奋勇抓教育,作出了一系列的决策, 并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师生关系、教学法和办学方针等方面,都有全面的论述。

邓小平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要由人来创造发明,更要由人来掌握使用。这就需要教育,需要通过教育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求劳动者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还要掌握现代生产技术,而且脑力劳动在现代化生产中的比重将会不断增加,必然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为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人才。邓小平说:“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的任务。”①在首先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同时,邓小平也重视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他要求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学开始抓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06 页。

② 《邓小平同志论教育》第 111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27 页。

④ 同上,第 369 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8 页。

⑥ 同上,第 110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91 页。

从哪些人中培养“四有”人才呢?关于教育的对象,邓小平首先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忽视科学文化知识,极端重视“政治”、尤其是阶级成份的“左”倾做法,主张看本人表现,通过文化考试择优录取,把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学生入学的重要条件。邓小平还主张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以适应高科技发展的社会要求。

以培养“四有”人才为目标,教育内容自然也包括红与专两个方面。循着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他首先强调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并认为自觉、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是政治觉悟高的重要表现。同时,邓小平也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他提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①要求整个社会都来关心青年的思想政治进步。他在阐述“四有”人才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理想教育、纪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

如何培养“四有”人才,在教育原则上,核心是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邓小平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同时,他又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②他认为最根本的是要使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才能学用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③

在教学法问题上,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师地位低下的现状, 首先提出了尊师重教问题。他认为,“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④在此基础上,他强调要重视教学法,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水平,⑤加强师资培养,要重视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①;此外,还提出“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完善起来”②的任务。

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邓小平提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战略和办学方针。其一,邓小平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坚定信念出发,强调了我国现代化的建设,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必须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的观点,所以,要求整个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各级领导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教育问题,改进教育的投入; 其二,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在当前的条件下, “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考虑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尽快提高它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③;其三,主张多层次有计划地办学,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多层次的专门家和劳动后备军,在当前的条件下,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的要求。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05 页。

② 同上,第 107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 109 页。

⑤ 同上,第 55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55 页。

② 同上,第 105 页。

③ 同上,第 108 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题词,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辟概括,同时,也指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首先,这要求教育为现代化服务,这是生产力标准的历史观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在教育思想上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直至办学方针等等思想,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现代化服务的,教育要为现代化服务,这就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质量、数量、结构上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一要培养足够数量的具有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这是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其二,不仅要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而且要为精神建设服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其三,在传授新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努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其四,还要培养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使人才结构适应于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针对上述要求,邓小平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论述,这也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面。

另一方面,它也包含了教育本身的现代化问题。邓小平说过,要“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①还要求“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②现代化的教育包括现代教育观念、思想,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只有现代化的教育, 才能很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教育改革的基点。

教育要面向世界。这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在教育思想上的体现,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也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改革、开放为其动力和条件, 为现代化服务的现代化的教育,必然是面向世界的教育。邓小平首先比较了美、苏两国和我国科技人员数量的悬殊差距以及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注重教育的事例来说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他十分注意借鉴国外的经验, 例如,1977 年他在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讲到:“我看了你们编的外国教材情况简报。看来、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当然,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①邓小平教育思想本身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开放体系。

面向世界的教育,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就是要培养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化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世界大势;应有正确的开放态度,善于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应具备与外国人交流的能力,如熟练地掌握外国语等等。

面向世界的教育,从现代化教育本身的要求来看,还要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方面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敏锐地了解国际上关于教育观念、目标、课程和方针等方面的改革趋势,例如在教育观念上的教育先行、个性发展、高质量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等思想, 以推进我国的现代化教育。教育内容上也要善于吸取国外的先进知识。邓小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04 页。

② 同上,第 108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69 页。

平说:“我们要向人民特别是青年介绍资本主义国家中进步和有益的东西, 批判资本主义国家中反动和腐朽的东西。”②因此,这就要求加强学术上的国际交往、交流、合作,采取互派教师和留学学生等方法,以加速我国的教育发展。

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高科技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并且是目前教育改革要十分重视的问题。邓小平指出: “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 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①所以,我们的教育“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 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②教育必须考虑到未来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尤其是未来科技发展的特点。他说过:“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③所以,“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 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④邓小平教育思想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战略设想。

面向未来的教育,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就是要求教育为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使人才有充分的能力适应未来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更新、激烈竞争的趋势。近几年来,国外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教育家纷纷认为, 即将来到的 21 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竞

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实质就是教育的竞争。所以,自本世纪 80 年代初以来,世界各国相继掀起了教育改革的高潮。所以,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重视教育,必须从现在的娃娃抓起,必须要求教育以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和更新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智力结构,使受教育者具备适应高科技社会发展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以及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支撑未来的社会。

面向未来的教育,从现代化教育本身的要求来看,不仅要求优先发展教育,而且还要求教育的发展要有超前性,要加强对教育未来学的研究,强化教育顶测和教育规划,促进教育的改革,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推进教育的社会化和个别化,如终身教育,回归教育、成人教育等,使人们能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知识和智力结构的需要。

1986 年,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刚等人时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把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系着民族的存亡和盛衰。我们应该深长思之,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指导着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实践,推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战略方向。

② 同上,第 158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88 页。

② 同上,第 108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84 页。

④ 同上,第 274— 27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