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唯物史观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总结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和 19 世纪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明确指出:“生产力当然包括科学在内。”①他在《资本论》中,一再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他写道:“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①“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②因此,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有这样一句名言: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说: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③
在唯物史观看来,科学究竟是怎样被“包括”在生产力之内的呢?众所周知,生产力是指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实际能力。通常,唯物史观在理解生产力这一范畴时,把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理解为构成生产力的三个物质实体性要素,而把科学技术, 管理者的劳动积极性等,理解为生产力中的非实体性因素或“智力因素”。在现代科技革命发生之前,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理解为“一般的生产力” 或“精神生产力”,科学本身还不属于“直接的生产力”或“物质的生产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要从“一般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要经过生产力系统中实体性要素的中介,主要通过四个途径:把科学知识物化到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上,改变生产资料的性质和水平;把科学知识物化到劳动对象中,改变劳动对象的状况和范围;用科学知识武装劳动者, 提高并强化劳动者的智力和生产技能,把科学知识物化或对象化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中的过程,也就是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与此相同,还要把科学知识转化到生产组织管理的手段上。上述四个方面的有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册)第 211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66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第 97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575 页。
机结合就使生产力呈现出新的结构,使生产过程不断地从较为简单的劳动过程转变为日趋复杂的科学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党和政府充分注意到了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和飞跃发展的时期。但是,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党内和社会上的某些“左”的思想,也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阻碍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速度。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根本方面:一个是科学技术是不是生产力;另一个是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全国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1956 年,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国防事业的全面展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需求非常迫切。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两项重大部署,一是召开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二是制订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在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批评了党内存在的对待知识分子的宗派主义倾向和轻视科学技术的倾向,深刻阐述了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明确指出“科学是关系我国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并且强调要加强党对科技工作和知识分子的领导。不久,周恩来又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现代科学大进军”的号召。1956 年的这两项重大部署,给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惜,经过 1957 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曲折,党内和社会上对待知识分子的“左”的倾向又一度滋长。党中央不得不于 60 年代初,再次调整有关知识分子的政策。
1962 年,全国科学技术会议在广州召开,周恩来、陈毅、聂荣臻、陶铸等领导亲自出席会议,周恩来作了《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陈毅根据周恩来的嘱托作了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的讲话,为纠正当时对待知识分子的“左”的思想作了巨大的努力。不久,周恩来在向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1963 年、在我国制定第二个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前夕,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①毛泽东也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他还说: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②只可惜,这些关于发展科学技术和对待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和主张,在以后的一段时间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所影响, 甚至这种影响愈演愈烈,不仅使当时对待知识分子和发展科学技术的一些“左”的们差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反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占了上风, 从而使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不应有的严重曲折。
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之一,赞同并坚持了党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正确主张,制定了许多正确的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中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第 412 页。
② 转引自江泽民:《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1 年 5 月 24
日。
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特别是 1975 年,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支持下复出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他领导的各项工作的整顿中,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9 月 26 日,他在亲自听取中国科学院的工作汇报时,针对“四人帮”破坏科技工作的谬论,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气魄肯定了“汇报提纲”中关于“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强调科研必须走在国民经济的前面。
1977 年邓小平再次复出以后,自告奋勇分管科学、教育方面的工作,把重新审查和确定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列为他最为关心和直接指导的重要问题之一。从 7 月到 9 月,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明确提出对建国后十六年科学、教育两条战线的估计问题。他指出,“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①他还指出,知识分子“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②并且号召全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些讲话,揭开了科技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序幕, 粉碎了“左”倾思想强加于广大知识分子头上的“两个估计”的沉重枷锁, 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澄清了全党在这一重要问题上的认识。
1978 年 3 月,在我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终于召开了,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长篇讲话。在讲话中,邓小平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科技事业的现状,阐述了科技在实现四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地位和任务,阐述了知识分子在向科技现代化进军中的重大作用,喜一次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①这篇重要讲话, 对新时期全国科技工作的蓬勃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