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京韵与乐亭大鼓
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广泛流行于河北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是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在大鼓曲种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京韵大鼓由河北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鼓书艺人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有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中以刘宝全的艺术造诣最高,贡献最大,时人称其为“鼓界大王”,尊为一代宗师。继三大流派之后,又有白凤岩、白凤鸣兄弟创造的“少白派”。
京韵大鼓专攻短篇唱段。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多一韵到底。
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
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
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还需加上低胡。
京韵大鼓伴奏音乐可分为“过板音乐”和“唱腔伴奏音乐”。过板音乐是单纯的乐器音乐段落,用在唱段开头和段落之音的“过板”句与句中音或乐逗之间。
唱腔伴奏音乐可随腔伴奏,伴奏旋律一是同唱腔旋律的加花伸长,连结乐逗自由,对唱腔陪衬,此外还运用一些烘托气氛,表现特定情节的伴奏段落。
京韵大鼓传统曲目有继承于木板大鼓的《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有由刘宝全、白云鹏等人根据子弟书作品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小段,如《丑末寅初》、《风雨归舟》等。
乐亭大鼓是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形式,广泛流传于河北东部、北京、天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
清代初期,河北乐亭县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爱唱清平歌,乡间也流行散曲类小调。后来以三弦配奏清平歌,悦耳动听,与之前的鼓曲有着很大的区别,称之为“乐亭腔”。
之后,在伴奏乐器上增添了鼓、板;在演唱形式上,改“唱而不说”为“唱而兼说”。约在清嘉庆五年前后,乐亭腔进而形成“乐亭大鼓”。
清道光年间,大鼓艺人温荣将木板改为两片铁制简板,称“梨花板”,因起初梨花板是截取农具犁铧之尖磨制而成,形如半月,夹于指缝间,敲起来叮叮铃铃,或哑或放、或单或双,加花变奏,意境轻快。
后来,很多艺人纷纷拜温荣为师,温荣遂将原来流派繁杂之众多艺人一统门下,并建宗谱称“清门”,其艺人称“清音弟子”。乐亭大鼓只有“清门”这一流派。
乐亭大鼓的唱腔和曲调吸取皮影、京剧和其他曲种中的优美唱腔,形成固定的“九腔十八调”。在说唱节奏上创出慢、慢流水、紧流水、快、散、红、黑飞内、起飞落、收、留、转、数等14种板式和三字句、五字句飞六字句、七字句飞八字句、十字句乃至几十字的变格句式。
清嘉庆年间,随着乐亭人去东北经营者日益增多,乐亭大鼓也开始流传于东北地区。后又流行于天津和北京地区。
乐亭大鼓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边说边唱。描绘场景,刻画人物,议论得失,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上、表情上和动作上。
乐亭大鼓施用的鼓,与其他流派的大鼓施用的鼓基本相同。一面小鼓,底下有个支架,一支鼓槌敲击,但与其他大鼓在敲击的效果上是不同的,有其自身固定的鼓谱和套路来烘托气氛。
乐亭大鼓伴奏用的板是两片月牙形的铜板,名叫“梨花板”,实际上是“犁铧板”的谐音。耕地用的犁铧是用生铁铸造的,敲击起来比较响亮,最初的板就是用犁铧片磨制的。后来改为铜制,音色更好,外形更美观。
打板也有固定的套路,不但有演员掌握节奏的作用,而且也随剧情变化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两种。乐亭大鼓伴奏使用的是大三弦。大三弦杆长,共鸣箱大,发音响亮,音色厚实,传响较远。用三弦伴奏能紧贴演员的发声,使音乐与演唱更能融为一体。
演员演唱有固定的曲牌,伴奏时依据固定曲牌的旋律。前奏向奏间奏无固定模式,而是靠伴奏人员按照上段下段曲牌的要求自行发挥,使上下唱腔更好地衔接起来。
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氛真实、色彩鲜明、气口得当、鼓板合宜。
乐亭大鼓的唱腔,自成体系,独具一格。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调,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用这些唱腔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
九腔十八调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双板、紧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凄凉调、撤单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蚂咋蹬脚等。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运用在鼓句上。总之,唱腔优美、丰富。
乐亭大鼓的又一个特点是说唱兼而有之,唱时就是九腔十八调,而说时就如同其他剧种的宾白。“宾”不是主要的,而是辅助的。“白”即是白话,既不是唱,也不押韵。宾白就是一种乐亭大鼓唱腔的辅助手段。
乐亭大鼓的宾白,全部使用乐亭的地方语言,如果不说乐亭话就缺乏了乐亭大鼓的韵味。所以外地人学唱乐亭大鼓,都拜乐亭艺人为师,先学乐亭话。
随着流行区域的扩大和本身的发展,乐亭大鼓形成两大派,东路派和西路派。东路派的唱腔善用丹田之气唱空腔,嗓音圆润,旋律婉转、柔美细腻,注重节奏鲜明、吐字纯正。其唱调要求严谨规格,绝不因词害曲,因词折曲。
西路派飞唱腔嗓音粗犷,善于控制声音,重喷口、气口,巧用鼻音;以字润腔,力求字正腔圆,流利自然。重表演声情并茂。
乐亭大鼓书目甚为丰富,其中长篇有《杨家将》、《隋唐演义》、《呼家将》、《岳飞传》、《包公案》、《三侠剑》等;中篇有《回杯记》、《瓦岗寨》、《呼延庆打擂》等。
此外,还有小段子和书帽,小段子有《双锁山》、《白蛇传》《玉堂春》、《西厢记》、《王二姐思夫》等;书帽有《耗子摔跤》、《老财迷》、《绕口令》等。
【旁注】
马头调 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曲牌,又作码头调。在清代大型俗曲总汇《白雪遗音》中,马头调是其中唯一一首有工尺谱传世的曲牌,因此显得更加珍贵。流行于河北武清到通县一带的称“北板马头调”;流行于沧县、德州、郑家口、临清一带的称“南板马头调”。
京剧 又称平剧、京戏,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吸收了昆曲、秦腔及民间曲调的精华,最终形成京剧。
垛句 曲艺唱词的一种句法。一句一词由若干句子连贯组成,常用于加强语气、增强气氛时。大鼓、琴书等曲种多将其用于每一段落的结尾。这种唱词常有其特殊的歌唱要求,故有些曲种也称其是一种唱调或唱法。
低胡 “低音二胡”的简称,民族乐队中拉弦乐器组的低音乐器。低胡的构造、制作和用料都和二胡相同。各部件都比中胡大,发音比中胡低。琴筒有圆筒和八方筒两种。琴头式样以卷书型或者雕龙头为多。皮膜大都用蟒皮,也有用羊皮或马皮的。
鼓板 为单皮鼓和檀板两种乐器的组合,为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单皮鼓又称小鼓,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檀板,简称板,打击乐器,因常用檀木制作而有檀板之名。鼓板由鼓师一人负责掌握,常用于昆剧、京剧、越剧等戏曲的伴奏。
气口 指唱曲时吸气的方法。戏曲唱腔长短不一,节奏快慢各异。演员须掌握吸气方法,才能唱得从容不迫,优美动听。气口包括“换气”与“偷气”。换气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偷气是在乐句若断若续中吸气,而不使听众察觉。
【阅读链接】
清王朝建立以后,开始为旗人分封土地。被分封在乐亭的崔佑文的前辈们在乐亭县扎下了根,被称为“京东第一皇庄”。
崔佑文酷爱民间艺术,他不但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莲花落班社,还有很多大鼓艺人在崔家演唱。崔家也常年供养这些人。一次,崔佑文进京贡奉,带着大鼓艺人到恭亲王府献艺,艺人们的技艺深得王爷的欢欣,并确定了“乐亭大鼓”之名。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乐亭大鼓名称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