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调独具特色的北京单弦

单弦是八角鼓中的一种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弦自弹自唱而得名。它兴起于清乾隆、嘉庆年间。1880年前后,旗籍子弟司瑞轩自编曲词在茶馆里演唱,单弦逐渐形成独立的曲种。

八角鼓是满族的一种小型打击乐器,鼓面蒙蟒皮,鼓壁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两个铜镲片,以手指弹鼓或摇动鼓身使铜片相击而发出声音。演唱时,演员手持八角鼓,故又称之为“唱八角鼓”的。

单弦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称之为八角鼓、单弦八角鼓、牌子曲,简称单弦。它是在流行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岔曲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

篇幅上也从岔曲演唱短段变成了中篇连续说唱。一般每个曲目分成为四至六段,每段演唱约三四十分钟。

清代末期是单弦发展的全盛时期,许多单弦票友下海卖艺,出现了不少著名唱家,很受群众欢迎。他们当中有善唱时调小曲者,有善唱昆高曲牌者,这些曲调多被纳入单弦唱腔曲牌中,使单弦唱腔曲牌增多,表现力增强。

单弦有两种演出方式,一种是自弹自唱。另一种是一人站唱,以八角鼓敲击节拍,另一人操三弦伴奏,旧称“双头人”。

单弦唱腔为曲牌联套体。曲牌众多,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适合于表现多方面的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尤其在后期,又吸收了一些长于叙事的曲调,使它在叙事、抒情方面生动活泼,独具特色。

常用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怯快书》、《南城调》等。曲牌的文体有长短句、上下句两种,以长短句为主,并常用三字头、垛句、嵌字、衬字等。

单弦先是由单曲体的岔曲演变成枣核儿、腰截、牌子曲三种曲体样式,最后于清末衍生成说唱结合的单弦牌子曲。

“岔曲”是始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曲调,内容多为抒情写景。全曲分为六个段落,称为“六字脆唱”。依篇幅长短有大岔曲、小岔曲之分。

枣核儿是将岔曲的六句唱腔分成两个部分。前三句称“曲头”,后三句称“曲尾”,中间加上一个曲牌连缀在一起演唱。

由于通常曲牌部分演唱时间较长,曲头和曲尾演唱时间较短,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三段联曲体,人们就形象地称它为“枣核儿”或“两头尖”。还有人将该种形式称作“穿心岔”。

腰截是在岔曲的曲头和曲尾之间,加上三四个曲牌,连缀贯穿成的一个唱段,多为单人演唱,如果众人凑合而歌者,叫做“群曲”。

“群曲”演唱的多是颂扬祝愿的话,如《八仙庆寿》、《百寿图》等。演出时一般由八个人齐唱,手里用打击乐器伴奏。

牌子曲是若干种不同腔调的小曲曲牌,连缀贯穿起来说唱一段故事。

八角鼓演唱曲调以“岔曲”、“牌子曲”较常见。岔曲文词典雅骈丽,多为清代作品。著名曲目有《风雨归舟》、《疾风骤至》、《大春景》、《松月绕》、《要酒菜》等。

“牌子曲”为若干种不同腔调的小曲曲牌,它以岔曲开头收尾,中间灵活使用各式曲牌,形成“联曲”的形式。清代乾隆年间,牌子曲的形式已比较完整,当时通称八角鼓。选用的曲牌多为时尚小令和戏曲唱腔。

牌子曲曲牌格律要求非常严谨,内容有叙事性,并加入生活语言,不再拘于诗词散曲式的文体。著名曲目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山寺》、《武松杀嫂》、《孔雀东南飞》等。

牌子曲的曲牌,依功能特点可分为抒情、叙事两种。表演时按照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选用曲牌。清代学者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说:

杂剧中有排(按:即“牌”)子曲一种,每段更换一调,故呼为杂排子。其调多至三十余种,所常用之名,有金钱莲花落、云苏调、南城调、倒推船、叠断桥、罗江怨、南锣、翠莲卷、数唱、快书、湖广调、靠山调之类。

单弦牌子曲的曲牌有90多个,常用的不足30个,主要有:曲头、数唱、太平年、云苏调、南城调、靠山调、罗江怨、金钱莲花落、鲜花调、怯快书、流水板、联珠调等。

单弦的传统曲目,有反映清代北京社会生活风貌的,如《急拉吃得甲》、《穷大奶奶逛万寿寺》、《青草茶馆》等,也有一些由戏曲故事改编的,如《罗锅儿抢亲》、《合钵》等。

还有根据《聊斋志异》、《今古奇观》、《水浒》等小说改编,如《续黄粱》、《胭脂》、《杜十娘》、《武十回》、《翠屏山》等,以故事性强、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取胜。

【旁注】

满族 全称满洲族,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此外,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及北京等地也有广泛的人口分布。满族本民族的语言是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

曲牌联套体 我国戏曲音乐的一种结构体制。将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章法组合成套,以构成一折戏的音乐。一本戏若干折,即由若干组套曲构成。这种戏曲音乐结构方法,开始于南、北曲,至昆山腔渐趋成熟。

八仙 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8位神仙。明代之前,名称不一,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代八仙,明代时始定,分别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散曲 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宋金之际,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的乐曲相继传入北方地区,与当地原有音乐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乐曲,而原来与音乐相配的词很难适应新的乐调,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散曲。

【阅读链接】

司瑞轩艺名随缘乐,他在音乐上对牌子曲进行革新,将当时流行的具有韵诵特点的曲调吸收为单弦牌子曲曲牌。丰富了牌子曲音乐,形成了曲牌连缀体的音乐结构。

司瑞轩还善于古事今说,强调插科打诨,表演时注重活跃气氛。他能在一个下午单身坐着自己伴奏说唱,贴出的海报上标榜:“随缘乐一人单弦八角鼓”。当时也曾有人建议司采用牌子曲这一名称,可他认为不够新鲜,没有采用。司瑞轩晚年表演时,改以自己演唱,由弦师双子担任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