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弹词的发展及其成就

除了苏州弹词和扬州弹词外,浙江的绍兴平湖调、四明南词以及广东的木鱼歌等弹词也取得不菲的成绩,同样也是中华说唱艺术宝库中的优秀之作。

绍兴平湖调又称越郡南词,简称绍兴平调,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所唱主要曲调为“平湖调”而得名。相传这一曲艺初创于明代初期,成型于清代初期。

绍兴平湖调的表演方式为一人自弹三弦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不论参加演奏的人数多少,唱说仅弹三弦者一人,其余助以乐器而已。开台必先唱节诗,而后接以回书,以唱、说功夫抒情叙事,摹景状物,塑造人物。

演唱为坐唱形式,由三位演员分操小三弦、扬琴和二胡,谓之“三品”,加洞箫、琵琶即为“五品”,再加双清、笙为“七品”,再加月琴、头管,即为“九品”。

绍兴平湖调书目有130回。还有“节诗”100余首。“节诗”相当于开篇唱词。大都以七字韵文组成短篇唱词,或抒情,或叙事,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绍兴平湖调演唱用绍兴官话演唱,唯丑角偶用京白、苏白、杭州白。通用唱调以平调为基本调,附加有喜悦的方调、愤怒的油葫芦、悲哀的唐调、欢乐的落金钱等四大曲牌,另有琐南枝、寄生草及滩簧调。

四明南词,又名四明文书,流行于浙江的宁波、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定海一带。四明南词在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已十分流行。传说乾隆皇帝曾在宁波白衣寺听过南词的演唱,还有一种说法是南词艺人奉旨赴京御前弹唱。

四明南词是唱、奏、念、白、表相间的表演形式。主唱人要有“一白、二唱、三弦子”的硬功夫。常用曲调有词调、赋调、紧赋、平湖、紧平湖,这五种曲调俗称“五柱头”。

四明南词调式转换较多,也有板腔变化。其曲调文静优美,唱腔多是七字句,有的间隔衬字流畅动听,有的还有大段起板、间奏、尾奏等器乐段。这些器乐段在开演之前或休息之后必奏一曲,以显示该班社的艺术水平并起到静场作用。

四明南词所用曲子多为江南丝竹,如《将军令》、《四合如意》、《得胜令》、《三六》等。主要乐器有箫、笙、扬琴、二胡、琵琶、小三弦等。演奏时,根据所奏乐器的特色,围绕主旋律,自由发挥,互相辉映,形成支声复调,音乐十分优雅。

四明南词演唱有单档、双档、三档、五档、七档、十一档、十三档之分。

单档是自唱兼弹三弦。双档是主唱弹弦,另加扬琴伴奏。三档是主唱弹弦,另加扬琴和琵琶伴奏。五档是主唱弹弦,另加扬琴、琵琶、二胡、风箫伴奏。七档是在五档的基础上,乐器再加上拉弦、双清伴奏。十一档是在七档的基础上,乐器再加上筝、鼓板伴奏。十三档是在十一档的基础上,再加月琴或管伴奏。但有时根据伴奏人员的情况,有所灵活变动。

四明南词的演唱艺术,在技巧上要求很高,演唱者既要自己操持,又要把生、旦、净、丑各类角色的声调,性格、表情刻画出来。虽然是一人独唱,但所造成的戏剧气氛却好像有许多人在同台唱戏一样。

四明南词的主要书目有《珍珠塔》、《玉蜻蜓》、《白蛇传》、《盘龙镯》、《雨雪亭》、《果报录》、《双珠凤》、《西厢记》、《四法缘》等。

木鱼歌,又称摸鱼歌或沐浴歌,简称木鱼。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南路一带。起源于明末,清代以后兴盛。

早期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凭记忆演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刻印传唱。这种抄本或刻本,叫木鱼书,既可作演唱的脚本,也可供阅读。

木鱼歌唱时多用三弦伴奏,因此又名弹三弦、三弦歌。民间多用小锣鼓或用竹板敲击一段刳空的硬质木头来掌握节拍演唱。敲竹板如敲木鱼,这就是得名木鱼歌的原因。宝安和东莞一带木鱼歌多是盲人所唱,故俗称为“盲佬歌”。

木鱼歌属于广东民间方言歌,松岗、公明的木鱼歌是用类似东莞话的地方语言吟唱。木鱼歌演唱形式简单、活泼,腔调和节奏洒脱自由,悠扬悦耳。唱词基本是七字句,通俗易懂。

木鱼歌是广大城乡百姓尤其是妇女自娱自乐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有学者对广东东莞木鱼盛况描述道:

岁朝佳节,农闲之时,榕树下,厅堂中妇人围坐,请识字者按歌本而唱之。一听到木鱼歌声,就群起围而听之。听者表情,随歌书的情节而变化,怒骂者有之,嗟叹者有之,损涕者有之,欢笑者有之。”

木鱼初为清唱,不用伴奏,腔调朴素简单,往往居家传唱、自娱自乐。后有失明艺人以唱木鱼为业,加上乐器伴奏,男的称“誓师”,女的称“瞽姬”。腔调有所变化,创出苦喉梅花腔,表达哀伤情感。常有妇女请他们回家演唱,中秋节时特别好生意。

唱木鱼歌时多用二胡、古筝、琵琶、三弦等,没有这些弦乐时也可用竹板伴奏。木鱼歌原是五音阶徵调式,旋律与节奏都较平稳。演唱时因需要也偶有变化,有时因故事内容和人物心理活动转换尤其在情绪激动时,便可相对自由灵活地跳跃和变节奏。

木鱼的腔调有两种:一是苦喉,曲调沉郁,适于表现缠绵悲恻之情,如《玉碎珠沉》等;二是正腔,曲调爽朗,适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

木鱼歌基本上是七言的叙事诗,间杂以三、五、九言,最长的有10个字。用语半文半俗,夹有大量的俚语和方言词汇。

木鱼歌多属长篇,每篇都分若干回,一般每回有一个独立的小标题,多是四字。通常是第一回“开书大意”,介绍全书梗概、人物和背景,接着是正文,逐回陈述故事情节,最后一回是尾声,交代故事终结。

由于木鱼受群众喜爱,木鱼歌书也大量流行,产生过一批有鲜明岭南俗文学特色并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其中《花笺记》、《二荷花史》名气较大。

木鱼歌的内容大多是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如《仁贵征东》、《三国》、《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金簪记》、《西厢记》、《白蛇雷峰塔》、《金丝蝴蝶》、《背解红罗》等,也有《禅院追鸾》、《陈姑追舟》等散曲。

【旁注】

小三弦 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悠长。由于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和地域环境的差异,无论从用材和外观的制作,还是在音色的演化和演奏技巧的发展,小三弦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洞箫 流行于我国民间的吹管乐器,简称箫,多用九节紫竹制作,亦可用白竹制作。常用与古琴合奏或用于传统丝竹乐队中,也有用来独奏的。独奏曲目有《鹧鸪飞》、《妆台秋思》、《柳摇金》等,琴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丑角 我国戏剧的一种程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文丑以做工为主,武丑以武打为主。彩旦是女性扮演的丑角角色,一般如媒婆、仆妇一类的人物。丑角以念白和做工为主,念白和其他角色也不同,一般用普通口语念白。

二胡 我国民族独奏拉弦乐器的一种,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又叫“奚琴”。二胡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生、旦、净、丑 我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4种基本类型。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古筝 我国古老的汉民族弦乐,属弹拨乐器。古筝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

【阅读链接】

清代弹词的兴盛,与弹词表现方式有关。弹词的演出至为简单,甚至单人亦可演出,这种特点使之适宜家庭日常娱乐,更重要的是,也与当时妇女的生活状况有关,许多弹词写作有这方面的针对性。

在清代,一些地位较高家庭中的妇女,既无劳作之苦,又极少社交活动,生活至为无聊,听或读弹词于是成为她们生活中的喜好。当时的许多有才华的女性也因此参与了弹词的创作,既作为自娱娱人、消磨光阴的方式,也抒发了她们的人生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