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俚曲——时调

时调是小调类民歌中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的类型,它流传时间悠长,传唱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有一般群众演唱,还有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在公共场合进行商业性演唱会。时调内容通俗易懂,曲调丰富。

由于有的艺人常常参加商业性演唱,为争取更大的效益,艺人们对时调进行了加工创造,使其具有更严谨规整的结构,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音调。时调类曲种主要有四川清音、扬州清曲、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江西清音、湖北小曲、长阳南曲、襄阳小曲等。

唱腔丰富的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早期还叫“唱小曲”、“唱小调”,用四川方言演唱。它来源于明清时期的俗曲及四川民歌,包含了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河北、浙江等地区的传统民间小调曲目。

清乾隆、嘉庆年间,四川清音十分盛行,流行于四川宜宾、泸州、成都和重庆一带的城市和乡村,拥有大量的听众。

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清代吴好山在其《成都竹枝词》中对此景象写道:

名都真个极繁华,不仅炊烟廿万家。

四百余条街整饬,吹弹夜夜乱如麻。

四川清音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一般为女性,居中而坐,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

四川清音的曲牌十分丰富,计有100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

四川清音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有八个大调、一百余支小调,唱段两百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

八个大调为勾调、马头调、寄生调、荡调、背工调、月调、反西皮调、滩簧调。小调主要有鲜花调、玉娥郎、四季调等。

四川清音的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早期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坐着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一般是三至五人一班,称“海湖班”。

后来坐唱改为站唱,并有对唱、合唱或独唱加伴等形式。表演时演员左手打檀板,右手用筷子敲击竹鼓以控制节奏及演唱速度,伴奏乐器有檀板、竹节鼓、琵琶、月琴、二胡、高胡等。

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其中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称之为“哈哈腔”。

四川清音的曲牌在艺人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结构形式: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和单曲体。在润腔方面运用“哈哈腔”和“舌尖弹音”是其突出的特点。

单曲体结构采用艺人称之为“小调”的曲牌。这些曲牌大都来自民歌,结构一般是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多段唱词。

单曲体结构的唱词内容常为抒情写景或叙述小段故事,有的小调曲牌也可插在联曲体唱段中使用。在四川清音中能够作为单曲体结构运用的曲牌有近百首,如鲜花调、长城调、剪剪花、小桃红等。

在四川清音唱腔中有月调、背工调、寄生调三个艺人称之为“大调”的曲调可以构成联曲体结构的唱腔。它们常被分为“曲头”、“曲尾”,中间插上若干牌子。

板腔体结构唱腔在曲牌类说唱音乐中是较特殊的形式。在四川清音中这种结构的唱腔数量也很少,一般是从戏曲中吸收的原来就具有板腔因素的唱腔发展而来的。

四川清音传统曲目有600多个,可分为几大类。根据小说、戏曲改编的有《尼姑下山》、《小乔哭夫》、《断桥》、《思凡》等。歌颂历史人物的有《花木兰》、《昭君出塞》等。吸收各地民歌的有《放风筝》、《小丈夫》、《金梅花》等。

【旁注】

月琴 我国一种民族乐器,起源于古老的乐器阮咸。月琴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音箱边框由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拼合而成。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月琴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

竹枝词 唐代乐府曲名。原是四川东部一种与音乐、舞蹈结合的民歌。后来唐代诗人刘禹锡将其改为诗体,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绝,语言通俗优美。其后作者颇多。作品类型包括民间歌谣、有民歌色彩的诗歌,以及借竹枝词格调写的七言绝句。

山歌 我国民歌基本体裁之一。山歌流传分布极广,蕴藏极为丰富,大多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山歌音乐极富地方特色,是民歌中风格性最强品种,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

檀板 简称板,我国互击体鸣乐器,因常用檀木制作而有檀板之名。唐玄宗时,梨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此板,故又称绰板。古代流传全国各地,现代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山西、陕西等地区。

板腔 即板腔体,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通过各种不同板式的转换,便构成了一场戏或整出戏的音乐。

【阅读链接】

四川清音和重庆清音既有紧密关联的地方,又有所不同。四川清音,历史渊源上溯至宋元明年间,源自塞北江南的杂曲、调腔和小曲、戏腔,与四川本土的巴渝蜀川的徒歌俚调交融衍生,有了四川清音早期词句及曲调的基本形态。

四川清音诞生后,四川和重庆都成为流行的地区,两者的清音渐渐有了变化,出现了分流。四川成都等地依然是以小调为主,而重庆则以大调为主。更鲜为人知的是,第一个站着“四川清音”的人也是重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