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演唱——牌子曲

牌子曲是曲艺的一个类别,凡将各种曲牌连串演唱,用意叙事、抒情、说理的曲种都属于牌子曲。如北京单弦、聊城八角鼓、河南曲子、陕西曲子、青海平弦、扬州清曲、江西清音、福建南音、四川清音、湖北小曲、湖南丝弦、广西文场等。

牌子曲类曲种是继宋元时期唱赚、诸宫调以及明清俗曲的传统发展而来的。曲牌音乐丰富、数量可观。连缀时所用曲牌数目有多有少,依其唱叙故事的内容和篇幅而定,每个曲种音乐都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风格。

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南音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也称弦管、泉州南音、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等,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唐宋时期,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南音。

之所以说南曲起源于唐,不是望风捕影,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一定根据的。据文献记载:唐僖宗时的885年,唐代“大曲”被唐军进入闽南,传播于民间。唐大曲在闽南传播的过程中,逐渐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洞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时的相差无几。

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至宋代,“南戏”已经有了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佛曲和地方语言及戏曲的影响。作为古老的乐种,南音还与唐、宋、元、明等朝代的音乐关系密切。南音的曲牌还保留着《汉宫秋》、《三台令》等唐宋古曲名称。

清康熙年间,南音以民间优秀乐种闻名。清康熙时的1678年,泉州地区五位南音弦友来到北京进入皇宫演奏南音,康熙帝赞其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南音因而被称为“御前清曲”。据说南音演唱时竖置凉伞,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南音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由于南音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因而普遍受到欢迎。

南音的乐器精简独特,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称为“上四管”。琵琶被称为南琶,要横抱按奏,而北琶却要直抱弹拨。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0.6米,延用唐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

另外还配有“下四管”,即打击乐用的响盏、小叫、四宝、双铃等,小巧灵活,按榛连击,轻盈动听,富有表现力。

南音以管乐器定调,故“调门”也称为“管门”。其中,以洞箫定调者称为“洞管”;以品箫定调者称为“品管”。

南音演唱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坐唱,属于原始演唱形式,用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四管伴奏,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四菜一汤,原汁原味”。

这种演唱形式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

第二种是表演唱。采取的演唱形式为站着唱、双人唱、对唱、合唱,有和有唱等。有的还有配合动作、表情与阵形变换,使演唱台成为表演舞台。

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第三种是节目演唱。像《留伞》、《出画堂》、《拜告将军》、《赏花》等原是戏曲传统小戏,故事情节简单,以唱为主。通常以双人或多人各扮角色,有演有唱,只是不用戏曲服装与化妆,颇受欢迎。

南音曲调丰富多彩,在民间流传着一百零八个滚门,一百二十多个曲牌,两千多首曲子。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构成完整的音乐体系。

大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附有琵琶弹法,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每套包括三支至十多支曲牌,共60大套。

内容多为描述四季景色、花鸟昆虫或骏马奔驰等情景,其中著名的有《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4套。

散曲又称草曲,清唱曲,只唱不说,有2000多首,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4件主要乐器伴奏。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3类。

曲词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人物故事,其中《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陈三五娘》、《王昭君》、《绣鞋记》、《西厢记》、《孟姜女》等曲目广为流传。

清唱曲套曲的演唱,一字一音,一撩一拍,一点一甲,都有既定规法,清唱时字重韵轻,字正腔圆,寓刚健于婀娜,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指套亦称套曲,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比较完整的套曲。习惯上多为器乐演奏之用,但也有作为演唱用的。

每套套曲由两首至七首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成套,共48大套,主要有《自来生长》、《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拨碎》、《为君去时》等5大套。

【旁注】

唐代 “大曲” 唐代一种大型的歌舞音乐形式,又叫“燕乐大曲”,演出时,歌、舞、器乐并用,场面宏大,色彩缤纷,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宫廷音乐,它将我国音乐史上的歌舞音乐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最具代表性的唐代大曲是经唐玄宗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法曲 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隋朝始称之为法曲。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一些,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

工尺谱 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工尺谱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我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二弦 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一种弹拨乐器,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福建闽南、香港、东南亚、上海等潮汕人比较多地区,是潮州音乐和潮剧音乐的领奏乐器,琴筒木制,蒙以蛇皮,内线为丝线外线为钢线。演奏者俗称头手。

【阅读链接】

南音的传承是以社会性的、松散性和自愿性的。绝大多数人是因为爱好而业余参加活动,以自娱为目的。

其中不时会出现一些天赋较高、条件较好而又用心的钻研者,能唱念主要曲目。这些人常常被尊称为弦管先生,如果他们中有人想以此为职业,便可设立传授场所,俗称“馆”,每届4个月。学生多数是青少年,入馆拜师之后,每天到先生跟前,几个人或一二十人不等围在一起,跟着先生一遍一遍地“念嘴”,同时学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