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杂曲艺术

粤曲是广东最大的地方曲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

粤曲源于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瞽姬”、“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她们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角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个角色。这种演唱盛行了六十多年,在粤曲史上称为“师娘时期”。

粤曲用粤剧的剧本,用粤剧的曲调,用粤剧的“戏棚官话”分角色演唱。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奏。伴奏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

粤曲最初通常由失明艺人演唱表演。后来,明目女子也逐渐出现在粤曲表演的舞台。人们呼她们为“女伶”。她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子喉三种唱法,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女伶时期”。

粤曲脱胎于粤剧清唱,它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极为密切的关系。粤曲和粤剧的曲调、板式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梆子、二黄、牌子、民间说唱、小曲杂曲等。

粤曲的音乐性强,曲调优美动听。它注重声腔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特色。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同时亦吸收诸如龙舟、南音、木鱼、粤讴、板眼等民间说唱。

粤曲唱法多样,师娘时期以行当划分,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当;女伶时期分大喉、平喉、子喉三种。大喉是男角高腔;平喉是男角平腔;子喉是女角专用腔。

粤曲善于吸收别的姊妹艺术的精华,能够兼容并蓄,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它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等均拿来填词演唱。

粤曲传统曲目有8大名曲:《百里奚会妻》、《辨才释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弃楚归汉》、《鲁智深出家》、《附荐何文秀》、《雪中贤》。

女伶时期竞唱新曲,著名演员均拥有自己的首本曲目,如大喉唱家熊飞影的《岳武穆班师》、《武松大闹狮子楼》、《夜战马超》;平喉唱家小明星的《风流梦》、《知音何处》;子喉唱家张琼仙的《燕子楼》、《秋江别》等。

粤东渔歌流行于广东东部沿海渔民居住地区。渔民以船为家,捕鱼为生,从他们的方言土语和独特的歌唱音律节奏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渔歌。粤东渔歌就产生于这些别具一格的渔歌中。

传统的粤东渔歌有深海和浅海之分。深海渔歌是在海上生产时的对唱,由于要冲破风浪声音的干扰,音调高亢刚劲。浅海渔歌多是陆上渔家妇女在织网、摆渡、操作家务或婚丧时的歌唱,曲调柔婉低沉,节奏自由多变。

粤东渔歌中浅海渔歌很多,深海渔歌很少。形式是七言四句或八句一节,也可杂以三字句或五字句,有些长达二十多句一节。唱时每句中间或字尾,常喜套上“哩”、“哕”等衬字运腔,使调性色彩和地方风味更为突出。

粤东渔歌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吸收了广东海丰县流行的斗歌曲调,配上音乐伴奏,有独唱、对唱、合唱、表演唱以及小型渔歌舞、渔歌剧等。

粤东渔歌的调式,多为传统的五声音阶,以“徵”、“宫”两种调式为多。“角”、“羽”次之。在曲调进行中,调式中的“4”音和“3”音经常被特别强调使用。

由于“4”音唱起来与粤东沿海语调非常吻合,“3”音则非常清澈明亮。所以,这“4”与“3”两音,唱起来感到亲切真挚,使曲调更加明亮,显得格外柔丽优美,开阔清新,好像置身于海洋,产生海阔天空之感。

渔歌曲调多用二四拍子,节奏平稳而舒展,好像是在划船摆渡,又好似驰骋于辽阔的海疆。既优美动听,辽阔悠扬,又稳健扎实,步步向前,非常富有海洋气息。

由调的旋律进行多为音阶式的级进和小跳,偶尔间有大跳,级进的一列音多是调性色彩很浓的主和弦音。大跳多用民间曲调,惯用四、五度,虽有个别六度大跳,但演唱时却是以滑音的形式“滑跳”,实际是顺着音阶“滑进”。

在旋律发展手法上,渔歌曲调经常在结束句中使用衬字运腔,以及重复结束乐句音型,不断地强调曲调的主音,加上渔民群众在演唱中对渔歌音调进行“滑头”和“喷口”等独特的润饰和处理,更使渔歌具有渔民生活的独特情调和色彩。

在传统粤东渔歌的节目中,以汕尾渔歌最为有名和流行,如汕尾渔歌《斗歌》流传范围十分广泛。惠东和潮汕的很多地方,人们均喜欢唱这支歌。

除了粤曲和粤东渔歌,褒歌、芗曲、龙舟歌、零零落等也是较为有名的杂曲。褒歌是由闽南方言演唱的彩茶山歌、盘歌、田园歌、行船歌等发展而成。它流行闽南和台湾等地。表演时采取二人对答的演唱形式,也叫相褒歌。

芗曲流行于福建南部沿海一带,是台湾歌仔回流到闽南以后,以漳州为中心,吸取了锦歌、南词、潮曲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故曾名改良歌仔。由于芗曲形式简便,易于传唱,受到沿海一带码头工人、建筑工人及城镇居民的喜爱。

龙舟歌在民间又称唱龙舟或简称龙舟,是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

龙舟歌是一种吟诵式的歌谣,它行腔朴素简练,用音低沉而稍带曲折,声腔短促,高昂跌宕,并带有诙谐意味。

过去龙舟艺人举着一个木雕龙舟,在城乡挨家串户唱的。演唱内容多为吉利词、祝颂词,或根据不同的住户身份,如经商的、教书的、做官的等等,临时编唱适合住户身份的祝颂词,这种就是所谓的“吉利龙舟”。

吉利龙舟是唱龙舟的副业,正业还是说唱故事。龙舟艺人是把原来木鱼书的一些故事、通俗的民间故事、舞台上演戏的故事、社会生活或国家大事等等,编成龙舟唱段。

这种说唱龙舟故事起初是在码头、渡船表演,随后为了配合来去匆匆的人们,说唱的内容都是简短的。后来,扩展到村头村尾、树下、农村地堂、茶楼或者是空地等等。由于人们常常在那些地方歇息、闲谈,所以艺人演唱的就多为中长篇故事。

无论中午或晚上,反正在人们休息的时候,就坚持演唱,人们听完后总会意犹未尽,急待下回分解,于是第二天又继续来听。这是龙舟歌主要的形式。

龙舟歌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上句押韵自由,下句必须押韵,有相对固定的曲调。

龙舟艺人通常自编唱词,虽然读书不多,但用心钻研,悟性颇高。表演时,一般都比较规范和正统,唱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零零落由宋元时期贫苦人歌唱的乞食词莲花落衍变形成,流行于广西各地。零零落原为女盲人沿街卖唱的一种演唱形式,由一人领唱,另一人帮腔,加衬字“零零落”得名。

零零落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曲调旋律较为简单,无伴奏乐器,仅用两块竹制小板,按节奏重复击板演唱,唱腔有七字零零落、十字零零落、十指尖阴阳花、牡丹一枝花、苦零零、绣香袋、点兵歌7个。

零零落长于演唱有情节、有人物的民间故事,如《祝英台》、《卖油郎》、《卖花记》、《卖水记》、《宝玉哭灵》等。亦可演唱幽默、诙谐、讽刺等类型的小段子,如《邋遢姑娘》、《矮大娘》、《小菜造反》、《麻雀打架》等。

此外还有一些抒情小段和娱乐性小段,抒情小段有《打镯头》、《梳妆台》等;娱乐性小段有《小菜打仗》、《蚊子打架》等。

【旁注】

粤语 又称为广东话,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粤语根源于秦汉官话,含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拥有完善文字系统,可以完全使用汉字表达,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汉语。

八音班 又称华堂班或锣鼓亭,因古代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而得名,粤俗统称“八音”为音乐,是活跃在粤西等地的一种以吹奏、打击类民乐为主的民间业余乐社组织。每逢春节元宵、庆典赛会、进宅贺寿、婚嫁喜庆等场合,八音班便参与活动。

粤剧 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汉族戏曲之一。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讴 广东曲艺说唱之一,与木鱼、龙舟、南音、板眼被称为粤调。粤讴起源于珠江一带的蛋歌和咸水歌,本来是珠江花舫、妓院妓女唱咏的情歌,后为岸上瞽姬师娘等人的歌唱。粤讴是不限字数的民歌,所以粤讴歌者往往透过掌握上下句的句法,就能别出心裁,唱得婉转而动听。

五声音阶 我国传统乐学理论。五声音阶,古代文献通常称为“五声”、“五音”等。其理论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如按音高顺序排列,即为:1、2、3、5、6。

盘歌 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流行于四川北部和陕西南部一带。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

木鱼书 木鱼书是木鱼歌的唱本,通常以粤语创作。原本木鱼歌是即兴表演,或根据记忆演唱,后来才发展出唱本,即木鱼书。有的木鱼书是原有曲词纪录之后传抄、刊印,也有新创曲词刊印成书后才传唱。其刊本、抄本很多,有记载可查的约有500部,四、五千卷之多。

【阅读链接】

据说乾隆年间顺德龙江有个落难子弟,为了糊口,他在木鱼歌的基础改革腔调,胸前挂个小锣鼓,手提木雕的龙舟,边敲边唱卖艺度日。群众觉得这种唱法非常独特而且很有味道,于是不少人争相仿效,龙舟歌便渐渐流传开来。

木鱼歌产生于明代晚期,又称作摸鱼歌或沐浴歌,是上继唐代变文,后与粤语地区的民间文学和歌谣相互融合演变而成的第一个粤语说唱曲种,一般为盲人所唱。它广泛流传于粤语地区,到清代以后极为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