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腔音乐融汇的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流行于河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安徽等地,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坠子弦伴奏而得名。
一说法认为,河南坠子脱胎于“三弦书”,后与“道情”结合,于清道光年间最终形成。
另一种说法认为,河南坠子产生于1900年前后,由“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的结合而形成。也有认为莺歌柳书即是三弦书一支,因此,两种说法均可成立。
清道光年间,开封招讨营小乔庄三弦书艺人乔治山随师父行艺于开封,无意中将小鼓去掉一根弦,变拨弹为弓弦,坠子弦自此产生,并改变了三弦书“弦不随腔”的伴奏方法,成为唱一句拉一句的“拖腔坠子”。
由于乔治山经常自拉自唱《玉虎坠》一书,因此人们将这种新的演唱方式称为“坠子书”。
将三弦改为坠子弦这种伴奏形式,后来,被安徽道情艺人郭成德从开封带回安徽的颍州、亳州。他唱道情腔,击简板,用坠子弦伴奏的形式,被当地人称为“坠子”。此后,颍州、亳州的道情艺人以及唱“莺歌柳书”的艺人纷纷效仿,就此流传开来。
清光绪年间,在豫东、豫西、豫北各地相继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艺人,如在新郑,道情、三弦书艺人薛玉湘改唱坠子。在封丘,三弦书艺人赴亳州学习唱坠子。
期间伴奏乐器也曾发生了许多变化,如将原三弦的蟒皮改为桐木板;渔鼓艺人初唱坠子仍怀抱渔鼓筒,后放弃了渔鼓筒。三弦书艺人改唱坠子后将腿板改为脚梆等。
演唱形式也有许多不同,如独角坠子是自拉自唱;二人坠子是一人击筒板战立演唱,另一人拉坠琴踏脚梆伴奏。还有渔鼓艺人改唱坠子之初被称为“渔鼓坠”的。
期间,河南、安徽的渔鼓道情,河南的三弦书,安徽的莺歌柳书,它们的唱腔、表演及曲目空前融合,河南坠子也就由此诞生了。
河南坠子在形成过程中,以新鲜活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书和山东大鼓艺人参加到改革创造的行列中来。使河南坠子增加了大量曲目,丰富了演唱技巧,促使这一新兴曲种日益成熟,并迅速流传到邻近的山东、安徽。
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流行地区和受其他艺术形式影响的不同,又有东路坠子、西路坠子、北路坠子之分。其中东路质朴、抒情,受山东大鼓、山东琴书、拉魂腔影响,旋律深沉,讲究字音;西路奔放、流畅。
河南坠子的演唱形式有自拉自唱、一拉一唱和对口唱三种,演员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对口唱时,另一人还打单钹或书鼓。伴奏者拉坠子弦,有的并踩打脚梆作为击节。
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河南坠子唱腔丰富,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
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可归纳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4部分。在主体唱腔进行中,根据唱词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拙十字、寒韵、滚口白等唱法,产生节奏和旋律上的变异,表现不同的感情。
河南坠子早期全为男演员演唱,后来才有了女演员,也随之创造了不少新腔。
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曲目分大、中、小三种。中长篇曲目有说有唱,以说为主;短篇曲目只唱不说,稍有加白。
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有专职伴奏者使用的脚梆和坠胡,说唱演员使用的简板、铰子、矮脚书鼓与醒木等。其中由道情改演河南坠子的艺人多用简板击节,由三弦书改演河南坠子的艺人多用铰子击节,由大鼓书改演坠子的艺人多用矮脚书鼓,醒木则多在说唱长篇书时使用。
伴奏乐器中的坠胡独具特色,早期开场时都有即兴演奏的“闹台曲”,热烈火爆,以吸引听众。闹台以后向起腔过渡的乐曲,是速度和力度的缓冲,称为“过板”。
伴奏的主要部分是“托腔”,是唱腔进行中的模仿性过门,包括乐句中间的对应性过门、乐汇中间的填补性过门、悲腔中间的吟哦性过门。
河南坠子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因此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长期以来,从道情、三弦书、山东大鼓、琴书等曲种移植、继承了大量优秀书目,以后又创编、积累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书目,有长篇、中篇,也有短篇。
河南坠子传统的中长篇曲目有《金钱记》、《雷公子投亲》、《张廷秀私访》、《大红袍》、《杨家将》等,短篇小段有《偷石榴》、《小黑驴》、《双锁山》、《玉堂春》等。
【旁注】
莺歌柳书 又名莺歌柳子,是流传山东西南、山东南地区及豫东、苏北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相传系由产生于明代的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莺歌柳书唱白相间,为反复使用的单曲演唱体。基本唱腔为四句腔,其余唱腔均由此深化。
三弦书 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河南南阳的一种较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初为一人一台戏,怀抱三弦,腿束脚板自弹自唱。其后,逐渐演变为演唱者手击铰子或八角鼓既唱又表,另有三弦和坠胡专门伴奏并在演唱中帮腔、插话而成为二三人一台戏。
渔鼓筒 即渔鼓,民间说唱道情的伴奏乐器,又称道筒、竹琴。简板,又称简子,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宋代时已出现。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厘米至100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而成。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
书鼓 我国古老的民间打击乐器之一,专用于我国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鼓框木制,呈扁圆形,两面蒙以牛皮或羊皮,皮面四周边缘用鼓钉固定。规格大小不一,大者鼓面直径30厘米、鼓框高8厘米;小者鼓面直径22厘米、鼓框高6厘米。
坠胡 我国擦奏弦鸣乐器,又称曲胡、二弦,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一带,是河南曲剧、山东琴书、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坠胡琴筒短而粗,用铜板或硬木制作,前口蒙蟒皮。琴杆和琴头似三弦。琴杆兼做指板。张两弦。除伴奏外,还用于合奏和独奏。
【阅读链接】
河南坠子流行范围很广泛,流行区域达到了25个省市之多,几乎遍及全国,可以说很少有一个地方曲种能在如此之多的地域流行,甚至生根发展。
除了河南坠子本身具有大的艺术魅力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河南屡遭天灾人祸,灾民为了生存而向外迁移,移民带走了家乡的艺术。二是用中州古韵演唱的河南坠子,尤其在属于我国北方方言覆盖的广大区域,人们大多能听得懂。这些原因就决定了河南坠子的普及性和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