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唱带说——道情

道情源于道士说唱道情故事而得名。起源可追溯到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因多采用渔鼓、简板为伴奏乐器,故也叫渔鼓、竹琴或道情渔鼓。我国南北各地流传的道情有很多,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当属陕北道情、晋北道情、长安道情、陇东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各地道情不断吸收当地民歌、戏曲,与当地方言结合而派生出曲趣各异的唱腔来,但大多体现出很强的吟诵性风格和注重唱“情”的特点。

九腔十八调的陕北道情

相传在唐宋时期,陕北一带盛行道教,道人们以道学为意创音谱曲,创作出了一种用于宣传道家学说的演奏乐曲,叫做“道曲”。与此同时,道人们还制作了与之相应的渔鼓和简板等伴奏乐器。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喜欢,道人们又将历史故事、神仙鬼话编成各种曲种,这一来果然被众人广为传唱。人们将这道曲与酒曲、爬山调等进行融合,就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道情”。

陕北道情可分西路道情、东路道情和清涧道情。其中西路道情是指从甘肃陇东一带,通过皮影、社火等途径传入定边、靖边、横山等县与本地的语言、民歌相结合而演变发展起来的道情。

清涧道情是专指流传在清涧县及其邻区的道情。在这三种道情中,清涧道情最为盛行、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

清道光年间,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艺人来到陕北清涧县东解家沟的玄武村和附近的寨沟演出,将山西道情传入清涧。后与当地的民歌结合,并吸收了眉户、秧歌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清涧道情。

最早组班演出的是王家班,以坐唱形式演出。光绪年间,清涧县出现了史家河、岩头、袁家河、乐堂堡等村的道情班子。他们经常出外演出,使道情戏传播到子洲、子长、志丹、横山、绥德等地,出现了村村社社有班子的兴盛局面。

清涧道情最早为坐班清唱,后来各种器乐陆续进入,内容由道教经文演变为反映道教思想的故事,搬上舞台,成为各地庙会赛戏的主要娱乐品种。往往是白天演出道情戏,晚上闹秧歌社火。每年春节期间,村与村的道情、秧歌班子还要进行下帖和还帖式的相互邀请演出活动,当地称为闹红火。

陕北道情易学易演,有着很多信天游式的随意性特征,这也是道情之所以广为流传的原因。表演时男角身着道袍,手执拂尘,女角身穿五彩服,一手持扇一手持帕,生旦相对,阴阳相配,边扭边唱,有时也有一问一答的传统方式。

清涧道情有“九腔十八调”之说,曲调有平调、土字调、十字调、耍孩儿、终南调、高调、阳北调、二五锤、十字调、八字调、太平调、浪堂调、金丝疙瘩调等20余种。

平调又称“七字调”,为上下句结构型,是陕北道情唱腔中最基本的调式。平调唱腔从抒情需求上可分为花音平调、立调、苦腔调等。

从节奏和板式上分为大起板、慢板、哭板、还阳板、二流水、一道腔、二道腔、三道腔、送板、落板、载板等。它们共同构成了道情唱腔中起、承、转、合、绕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十字调是三、三、四词组结构的唱腔,每句十个字,两个相同的句子构成一个循环。其板式有慢十字调、快十字调、十字调倒板、十字调落板数种。

耍孩儿在陕北道情音乐中属于较大型的唱腔,其唱词为长短句,曲调由两个大乐段组成,前段平和、深沉,后段激起明朗,一般适合单独演唱。

跌落金钱是陕北道情中一种古老唱腔。它音调低而深沉,节奏舒缓自由,与其他腔调有些许相近,但又独成一体。

曲调词格一般为六字、八字、十字句式,也有三字、四字不等。四句一段。伴奏音乐分文、武场面。文场乐器有小三弦、四音子、管子,号称三大件。武场有简板、渔鼓和陕北道情特有的脆鼓子和小铰铰等,构成了陕北道情音乐的显著特征。

陕北道情秧歌风味浓厚,动作大方,以扭、摆为主,无严格程式,生活化动作较多。重唱工,无武打戏。

旦角和花脸化妆额戴明镜片,下吊两个丝帕。服装多借用秧歌衣袍,有的则沿用大戏服装。有用民间土布制作的,也有用纸剪成的,因地制宜,无一定规范。

陕北道情的传统剧目多表现道教故事、历史故事和生活故事。有连台本戏、本戏和回回小戏。常演的剧目有100余出,主要有《高老庄》、《湘子度林英》、《唐王游地狱》、《王祥卧冰》、《十万金》、《刘秀走南阳》、《李大开店》、《两世姻缘》、《合凤裙》、《毛鸿跳墙》、《二女子游花园》等。

有的道情戏很长,最长的连台本戏《雪拥蓝关》,可连演三天三夜。陕北道情生、旦、净、丑齐全,并以须生、正旦、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花脸无唱腔,均为道白。

经过多年的发展,清涧道情形成了一些特征,如主体韵味的原始性。道情曲调由古代道士传经布道吟唱而形成,所以其主体风格是柔和婉约、平静典雅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气韵,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

清涧道情在传承中,从演唱形式到演奏器具,以至于演唱风味,受到了秦腔、晋剧及陕北民歌的影响。

清涧道情腔调里,既有一些悲情哀怨与无可奈何的愁愫,如《苦腔》、《泪板》等,如泣如诉;也有少许不满现实、与命运抗争的尖锐呐喊,同时还有表达喜庆欢快的旋律和节奏。

清涧道情演唱既可在盛大节庆场面上,文武场排开、一板一眼的规模演唱,也可众人席地而坐,三弦一引,轮流演唱,还可以一个人在田间地头荒腔野板式的自唱自娱。

清涧道情的主奏乐器为三弦、四音、管子、梆子、渔鼓等,这些乐器全是民间自制而成,虽造型粗糙,但音色特殊,韵味别致。

【旁注】

简板 竹制打击乐器,又叫剑板,用两片约15厘米的木板或竹板制成,一副两根。用作戏曲或道情的伴奏。用左手夹击发声。一副简板两段木,就可以让道情演奏锦上添花。演奏时唱者怀抱渔鼓,左手持简板,右手拍打渔鼓筒底,以伴奏“道情”。

眉户 又称迷糊、迷胡、曲子戏、弦子戏,是陕西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眉户盛行于关中,而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和宁夏等部分地区也有流行。眉户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

社火 我国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同时,社火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秧歌 汉族舞蹈,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秧歌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秧歌主要流行我国北方汉族地区,通常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

秦腔 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又称乱弹,梆子腔、桄桄子。起于西周,成熟于秦,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阅读链接】

陕北道情主要采用口耳相传方式流传,可分为家族承传和区域性承传两种形式。家族承传的形式是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典型者为延川县高家河村惠万年一家,第一代惠万年之父,第二代惠万年,第三代惠斌杰等,第四代惠智勇等。

区域性承传是从家庭承传家族承传扩展而来,如子长县强家沟道情以村子为单位承传。第一代强猛,第二代强不屈、强增高等,第三代强美功等,第四代强世斌等,第五代强德奎等,第六代陈春峰等,第七代强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