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节说唱——鼓词

鼓词,一般指以鼓、板击节说唱的曲艺形式,其名称见于明代,清代以后,鼓词演唱兴盛。说与唱结合、叙事性与抒情性结合是鼓词类曲种的共同特点,器乐伴奏在其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鼓词有南北之分。北方鼓词主要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辽宁以及北京、天津等地。南方主要流行于江苏和浙江等地。鼓词类曲种种类较多,北方主要代表品种有陕北说书、京韵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河南坠子等,南方主要代表品种有温州鼓词、扬州鼓词。

地方色彩浓郁的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发源于温州瑞安,因此又名瑞安鼓词,俗称唱词、门头敲,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

温州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南宋时,鼓词流行的趋势就已经初见端倪,南宋诗人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这样写道:

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诗作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村演唱鼓词的盛况。清代中期时,温州鼓词更为流行。当时的鼓词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其为“瞽词”或“盲词”。

温州鼓词用温州瑞安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什么以瑞安方言音韵来演唱温州鼓词呢?这是因为较之其他县区,瑞安鼓词之风尤盛。

另外,瑞安城关方言喷口重,易辨别;声调多变,富有音乐性。还有,瑞安城关方言音韵部少,这就使每韵部包含的字数多,善于表达内容及便于艺人记忆背诵。

因各地语音的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主要流行于平阳、瑞安一带。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主要流行于于温州、永嘉一带。

温州鼓词的表演形式说唱相间,唱腔音乐为板腔体,基本曲调为吟调,节奏整齐,朗朗上口,板式变化丰富。唱韵十分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市井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

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

演出以一人单档为主,演员自弹牛筋琴伴奏说唱。也有夫妻、兄妹、师徒等双档形式。双档,习惯上称为唱“对词”。

温州鼓词代言叙事相结合,行词流畅。其文体韵散相间,诗文合璧。散文部分包括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叙述语言以第三人称出现,有表白、评白之分。

表白用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说明事件、描绘环境,同时,还对人物性格成长的某些特点、事件发展的某些环节、环境气氛演变的某些方面作适当的交代和说明。

评白,即表演者对故事、人物或某一事件发表评议,人物语言以第一人称出现,有对白、独白、咕白等。咕白,是人物抒发内心情思,类似戏剧中的旁白。

鼓词的韵文包括唱句、含句和数板句三个部分。唱句的句法结构以四三式的七字或加冠七字句为基本句式,有时为加强气氛,也运用五言、六言。除了首句起韵外,其余奇句落仄声,不求合辙,偶句落平声,必须押韵。

韵分为先、冬、江、支、歌、渔、阳、更、贞、灰、真、山、寒、由、知、来十六部,只论平仄,不分阴阳,其中“先”部和“来”部,“歌”部和“由”部有许多字韵母收音相同或相近,可以互借,其他不可借用。中间换韵,以道白后换韵为好,也可以在唱句中直接换韵。唱句用韵避免连用相同字或同音字。唱句有表唱、人物唱之分。

含句是词中人物韵白,有台引、定场诗、出场白等。其声韵要求和唱句同,句式不限于七言。念句可套用曲牌,不用曲牌的,可用戏剧韵辙。

数板句大都采用三、五字相同的句式,上句平仄不拘,下句押韵。用韵平仄均可,一般押仄声韵。韵字要求同一声调,或上、或下、或入,一韵到底。数板句除两一韵的特殊用法外,中间不宜换韵。

大体上,可将温州鼓词分平词、大词两类。演唱者以唱、说、表情动作叙事,并自操乐器伴奏。

平词曲调优美,唱多于白,长于抒情。适合演唱以传书,小说编成的词目,多用于红白喜事,或招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平词自奏乐器为扁鼓、牛筋琴、檀板、抱月。演唱大词时增加了大锣、大鼓。

演唱前,艺人把一张约半米见方的凳子倒置,用带子把四只凳脚绷成网状,右前放扁鼓,牛筋琴平直摆在正中,右面后凳脚上系着抱梆,前围一幔。一些艺人又在右面凳脚上挂堂锣,以增加音乐气氛。

表演时,艺人端坐椅上,左手持鼓签,敲奏琴、鼓、梆、堂锣,与此同时,表演者兼生、旦、净、末、丑于一身,要求吐字清楚,情节交代分明,神态掌握准确,人物刻画逼真。

平词的基本曲调称吟调,由古代文人的吟诗调与浙南民歌融会而成。此外,还有太平调等。太平调又分正太平和反太平两种。

平词传统的代表性曲目有世情类题材的《十二红》、《高机与吴三春》、《玉蜻蜓》及讲史类的《三国》、《隋唐》等长篇词目。

亦称娘娘词,宜唱经卷书,多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唱腔曲调激越、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基本曲调称大调,又称灵经大调。

大词传统的代表性词目为《南游记》,又称《灵经大传》、《陈十思娘娘词》,可连续演唱七场。

温州鼓词的内容大都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大致有神话类、历史类、武侠类、世情类、公案类,其中以表现朝廷的忠奸斗争,社会上的颂善惩恶,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

温州鼓词的传统代表曲目繁多,其中包括神话题材的《南游》和《封神》,公案题材的《包公案》,讲史题材的《征东》和《征西》,世情题材的《十二红》和《八美图》,武侠题材的《七侠五义》和《七剑十三侠》等。

【旁注】

变文 唐代受佛教影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由于佛经经文过于晦涩,僧侣为了传讲佛经,将佛经中的道理和佛经中的故事用讲唱的方式表现,这些故事内容通俗易懂,写成稿本后即是变文。变文的取材来源于佛教故事、史料和民间传说。

谚语 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谚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有的是事理谚语;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类别繁多,不胜枚举。

散文 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一篇散文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

押韵 又称为压韵,是指在诗词歌赋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这是诗歌同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之一。

扁鼓 蒙古族、藏族、朝鲜族、满族、纳西族、彝族、苗族、汉族等民族棰击膜鸣乐器。蒙古语称恒格勒格。藏语称额阿、额穷、当木穷。朝鲜族、满族称架鼓。苗语称嗯铎。汉族称跨鼓。鼓身扁圆形。流行于我国的东北及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广西等地。

牛筋琴 用牛筋弦作琴弦研制出五弦牛筋琴,又称唱词琴,誉称天下第一琴,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牛筋琴采用纯手工制作,包括琴弦制作和琴架制作两大工艺流程。琴弦以牛筋为原料经过选、锤、刮、洗、泡、晾等24道工序才能成品。

【阅读链接】

鼓词最早见诸于文字的史籍当属清代赵钧的《过来语》。赵钧是清代史学家,从他所著《过来语》书名及书中所载内容来分析,可以得出这些结论:1806年前已有鼓词流传,白门松是“倾动一时”的“最善唱词”者,可见当时还有中下等水平的艺人,证明当时“唱词”比较流行,鼓词艺术已见成熟。

白门松确实是当时唱瑞安鼓词的佼佼者,不只是赵钧对他作过评价,项嵩的《午堤集》也言:“瞽者白门松,工唱词,远近争致之。”可见白门松声誉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