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伴奏——琴书

琴书因演唱时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在我国各地都有流传,如四川的扬琴、山东的琴书、山西的翼城琴书和曲沃琴书、江苏的徐州琴书、安徽的琴书、湖北的恩施扬琴、云南的扬琴等。这类曲种的唱腔有的源于本地民间音乐,有的虽为外地传入却在本土扎根。

琴书唱腔以优美婉转见长,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琴书类曲种其音乐的结构既有曲牌连缀,也有曲牌与板腔的混合体。演唱形式有的为一人站唱,有的为双人和多人坐唱,还有的为分角拆唱。

唱为主说为辅的四川琴书

扬琴是我国民族器乐中代表性的乐器之一,是一种琴身呈梯形的乐器,主要由琴身、琴弦和琴键三部分构成。它的音色清脆悦耳,悠扬动听,艺术表现力非常丰富,尤为适合演奏欢快、活泼的乐曲。

四川琴书是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流行于四川的川东、川西、川南一带。演出形式原为数人坐唱,各操一件乐器伴奏,以扬琴为主,另有鼓板、怀鼓、三弦、京胡、二胡等。

四川琴书约形成于清乾隆和嘉庆年间。清嘉庆年间扬燮的《锦城竹枝词》中有“清唱扬琴赛出名”的词句。

清道光时,成都的琴书艺人已有行会组织三皇会,定期在茶馆聚会演唱。这些入会的艺人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都要聚集在茶馆中演出,由此形成了新年听琴书的习俗。

据清末《成都通览》记载,成都百姓在新春佳节时的主要文娱活动,就有放炮、过年、闹年鼓、耍龙灯、耍狮子、听扬琴等。说明琴书这种曲艺形式已经十分普及。

三皇会的琴书艺人在聚会和演出时,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那就是供奉写有前辈艺人艺名的“百寿图”,以表示对前辈艺术大师的尊重和缅怀。

清光绪时,已有琴书艺人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南会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长于抒情和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北会派行腔淳朴、工稳豪放,长于叙事,多演唱大本曲目。

四川琴书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演员分生、旦、净、丑等角色说唱。后来也有主角站唱、配角坐唱的形式。

四川琴书音乐分大调、越调两大类。大调属于板腔体结构,应用较广,是主要腔调,以一字为基础,由一字、快一字、慢一字、二流、三板、大腔、舵子等组成。越调属曲牌联套体结构,抒情性较强。

四川琴书伴奏以扬琴为主,扬琴的演奏长于烘托气氛,能打出风雨雷电、波翻浪卷等多种音乐形象,表现力很强。扬琴与京胡、三弦一起称为“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为“五方”。

此外,伴奏乐器还有二胡、怀鼓等,也可根据剧情需要酌加笛子、高胡、阮、大提琴等。

传统四川琴书表演通常为五人,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各行角色。表演采取坐唱的方式,击扬琴者前排居中,操小三弦者在左侧,鼓、板、梆子由一人司职居其右,后排为操京胡和二胡者。

演员自弹自唱,夹以说白。女角色常由男性反串,演唱时采用假嗓。男角色则真、假嗓结合。男演员分生、旦、末、丑,发声各具特色。女演员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

四川琴书多采取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体裁。除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以及段落中间穿插少许唱词交代人物、情节或环境用第三人称以外,主要的唱词、念白都是角色的第一人称的语言。其唱本类似小戏曲剧本,唱词有七字、十字句。唱词为散文与韵文结合。

四川琴书曲目分为大本与单折两类。大本也采取分段演出,每段半小时左右。大本以《三国》、《列国》节目居多,还有《琵琶记》、《白蛇传》、《玉簪记》、《白兔记》、《清风亭》、《玉蜻蜓》等曲目。

清末戏曲作家黄吉安曾经写有《处道还姬》、《黑虎缘》、《木兰从军》、《渔父辞剑》等四川琴书曲本,称为“黄本”。

四川琴书三国戏最多,一出戏约唱30分钟至1小时,一部大戏分若干出,如《华容道》、《清风亭》、《活捉三郎》、《秋江》等。

【旁注】

鼓板 单皮鼓和檀板两种乐器的组合,常用于昆剧、京剧、越剧等戏曲的伴奏。单皮鼓是一种京剧伴奏器材,又称小鼓。檀板也叫绰板。用坚木数片,以绳串联而成,用以击节。鼓板由鼓师一人负责掌握,左手挎板,右手持鼓签打鼓,有时放下板,双手持鼓签打鼓。

京胡 又称胡琴,我国传统拉弦乐器,主要用于京剧的伴奏。京胡是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主要由琴杆、琴筒、琴码、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构成。京胡的琴筒呈圆筒状,是京胡的音响共鸣部分。演奏京胡时,演奏者将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板腔体 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也称“板式变化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通过各种不同板式的转换构成一场戏或整出戏的音乐。

高胡 全称高音二胡,其形、构造、演奏弓法与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号等,均与二胡相同,只是琴筒,即共鸣箱比二胡略小,常用两腿夹着琴筒的一部分演奏。高胡的产生,同广东地区的粤剧有密切联系,曾作为粤剧伴奏的主奏乐器,因此,最初高胡也常称为“粤胡”。

阮 一种古老乐器“阮咸”的简称,相传西晋人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有高音阮、大阮、中阮、小阮之分。音箱圆形,十二个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可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念白 我国戏曲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以一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调将语言戏剧化、音乐化,在戏曲中常与唱腔部分互相衔接、陪衬、对比,形成戏曲中最能表达人物的内心独白,体现人物思想的一种手法。

【阅读链接】

李德才是四川扬琴演员,他的父亲李秉福是一名职业的四川扬琴艺人,全家的生计就靠父亲一人唱琴、教琴来维持。由于家境十分贫寒,他四五岁时就跟随父亲学唱扬琴。

李德才7岁开始登台献艺,受到业内人士和听众的喜爱,14岁后处于变声期时,唱怀了声带,声音嘶哑,不能再唱。后来坚持训练,终于又可以重新演唱了。他对五方乐器样样精通,唱腔自成一体,创造了四川扬琴“德派”唱腔,达到了“坐地传情”的艺术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