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立了以军事打击为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战争指导理论
毛泽东历来把瓦解敌军作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三大原则之一。但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的这一思想却有了重大发展,并逐步形成与军事打击相配合互为辩证运用的一种战争指导艺术。1945 年 10 月,我军在平汉战役中争取了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 8 军军长高树勋率领该军及河北民军共万余人起义后,毛泽东即根据这一经验指示全军,为着粉碎国民党的进攻,必须“开展高树勋运动,使大量国民党军队在战争紧急关头,仿照高树勋榜样,站到人民方面来,反对内战,主张和平。”①在战略决战阶段中的济南战役和辽沈战役后,毛泽东根据争取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吴化文、曾泽生相继起义的成功经验,又先后在淮海、平津两战役中明确提出,必须把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密切地结合起来,并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反复向冯治安、黄维、刘汝明、杜聿明、侯镜如、傅作义等敌军“进行猛烈的、有实效的政治攻势,甚至针对不同情况提出对某些敌军应进行内部策反工作。”②并强调“嗣后每攻一城都可采用公开劝降的办法,即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同时并举。”③ 平津战役结束后,毛泽东根据政治争取敌军高级将领率军起义的基本经验和国民党军尚存的一百余万兵力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解决这一部分敌人可采用三种方式的方针,即用战斗解决的天津方式,和平改编的北平方式和有意保存一个相当时间后再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绥远方式。事实证明,这一方针在后来的战争指导实践中都得到了成功运用,并在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中获得了重大效果。此外,毛泽东还根据这一思想针对全国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创造性地提出开展正面战场的军事打击与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反蒋政治运动相结合的“两条战线”斗争的理论。
上述这些理论的提出和成功运用,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实现和结束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中国武装革命道路的解放战争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发展成为一个内容更趋完善、理论更为科学的完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