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防现代化必须以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为依据。
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历来是我们党制定战略和作出战略决策的基本依据。早在 1935 年毛泽东就指出:“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之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要想割开也不可能了。”②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研究和处理中国的任何问题,都必须首先弄清国际战略这个大环境, 并以这个大环境为依据,才能产生和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毛泽东研究战略,制定政策,历来都是按照: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党的基本方针的公式办事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相对和平时期,毛泽东十分重视正确预测国际战略环境,并以其作为制定国防战略和确定国防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依据。因而我国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的历次重大决策基本上是正确的。50 年代中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认为: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形势基本上是向着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的方向发展的。”出现了一个包括欧洲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广大和平地区。因而科学地作出了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处的恰当位置,实行和平整军的决策。并从最坏的情况着想,作好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60 年代初,国际形势出现了新的特点:即中苏矛盾激化,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分化;美帝国主义在印支半岛发动了侵略战争。美苏两霸都在全球推行核战争战略,并在南北两方威胁着我国的安全。据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于 1965 年提出,准备战争来得快, 大打,甚至打核战争的国防建设方针。对于所处严重局面,毛泽东要求全党全军应从最坏的情况作好思想准备,而在实际工作上,则努力争取向好的局面转化。并经过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积极稳妥的战略调整,促使中美、中
①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421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161 页。
日关系得到了改善,美国从印支半岛和台湾撤军,从而使我国的南部威胁得到了缓解。1974 年,毛泽东又根据对国际战略形势的长期观察与分析,从世界战略格局的诸矛盾中,找到了团结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力量,孤立霸权主义者的新策略,进而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对于组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改变或影响国际战略形势与战略格局的发展,确定我国国防战略方针和发展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些都足以说明,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与变化,是我们认识和平与战争问题,并确定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所处地位的根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