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国内外强大敌人的长期作战中,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深入发展,逐步形成、完善并趋于成熟的。

1927 年秋,以毛泽东为正确路线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工农革命军首先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井冈山地区创建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并在斗争实践中根据初期作战经验总结和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作战原则。这一原则,它“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战略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①1930 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实行了由游击战向游击性运动战的战略转变。毛泽东在领导中央红军进行多次的反“围剿”作战中,正确地提出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并正确地规定了有关战略防御中一系列的作战原则。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之后,他又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采用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1936 年 12 月,他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争经验的基础之上,撰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精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实行战略防御的方针和原则,奠定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理论的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的基本形势与特点, 于战争初期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并提出了在正面战场实行“高度的运动战” 和敌后战场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②的战略方针。并在战争实践中顺利地实现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运动战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我军转入敌后战场之后,在整个战略防御中,又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战略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故,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经过八年抗战,逐步地转变了战争形势和发展壮大了自己,终于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时期,毛泽东通过所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重要军事著作,使其军事战略理论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的时期。整个战争经过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的全过程。在战略防御中,毛泽东及时总结各战略区的作战经验,提出了以打运动战和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逐步夺取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当我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他又根据我军几十年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使我军的作战理论更加系统化。1948 年秋,根据全国战略形势的发展,他及时主持党中央、中央军委召开会议作出了战略决战的决策,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性战役的决战胜利。在指挥各野战军实施战略追击中,

①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205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441 页。

又提出了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尔后回打溃逃之敌的战略方针,迅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建国后,特别是在抗美媛朝战争中,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在对现代战争的指导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经验,在理论上亦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在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又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及时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也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在更新、更高阶段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