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精兵之路,重视质量建军
走精兵之路是我军建设的一个传统思想。抗日战争时期,就曾实行过精兵简政的政策。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兵贵精,不贵多。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 我们就会变成无故的了。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的精兵思想。
1975 年,邓小平针对我军当时的状况曾经指出:“现在,好多优良传统丢掉了,军队臃肿不堪。军队的人数增加很多,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的比重增大,把很多钱花费在人员的穿衣吃饭上面,更主要的是,军队膨胀起来, 不精干,打起仗来就不行。”③又指出:如果“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 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④因此,军队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肿”不行。他还深刻地阐明了军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指出军队的人数过多必
然要制约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从而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说:“军队人员过多,也妨碍军队装备的现代化。减少军队人员,省下来的钱用于更新装备,这是我们的方针。”①在 1984 年的军座谈会上,邓小平又一次阐明了精简军队与提高战斗力的关系。说:“即使战争爆发,我们也要消肿。肿, 就是表现我们指导战争能力不高。虚胖子能打仗?⋯⋯不消肿就不能应付战争。”从些论述中可以看到,精兵并不是仅仅精简几个军队人员的问题,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军队数量的减少,是为了军队质量的高。质量建军的思想贯穿于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