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外学者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基本理论的认识

国外学者研究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侧重于探讨军事战略和战争等基本理论。并从不同侧面作了较为深刻、系统的研究,且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一)关于战争观与方法论

在战争观问题上以日本学者研究的为多。大体上是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的:(1)历史背景。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理论形成了共产主义的战争观。毛泽东则以共产主义者的战争观为基础,吸取《孙子兵法》等古兵法, 产生了毛泽东独特的战争观,设计出战略和战术。(2)战争的定义。认为毛泽东对战争概念下的定义把“革命”和“战争”融合在一起,现实地在战争的范畴里注入了革命,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战争的概念与方式。(3)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认为这是:“以毒攻毒”和从矛盾的同一性理论出发的战争观。(4)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不仅毛泽东如此,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都如此地共同抱着这一观点。(5)战争就是政治。毛泽东的名言“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都进一步发展了列宁的战争和政治的统一论。(6)战争与和平。认为毛泽东并不是把和平作为目的来追求的。只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才是最终目的。因而,“作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有战争也有和平”。战争与和平,都是阶级社会的政治现象。

在方法论问题上,西方学者多把毛泽东在军事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中国的传统哲学联系起来,从军事辩证法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认为,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是以西方和中国传统的辩证法为基础的, 但主要是受道家世界观的影响。他把相反相成的分析贯穿于对战争全过程的研究;利用奇正相变的思想,形成了进攻与防御、内线与外线相互转化的重要思想;重视检查计划与理论是否违背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的认识论;欲擒故纵的观念,导致夺取土地必先放弃土地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兵不厌诈, 不战而屈人之兵,刚柔相济等思想。有的认为,毛泽东的战争哲学观念,既打破了儒家的传统,也打破了道家的传统,他不接受那些曾限制过古代战争的道德和社会的限制,有的认为:“毛泽东的战争哲学,来源于对战争的分析,毛泽东的寻根究底,洞察一切的头脑很容易习惯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方法。”许多学者认为,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是他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 是他军事思想的基础。它既是人民军队建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又是现代条件下力求打破核垄断的战略思想基础。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非纯军事性。把战争同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等因素联系起来思考。二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毛泽东强调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是政治上和军事上取胜的首要条件。三是很强的实践性。认为毛泽东的贡献在于承认作战时间、地域和特点, 并把他的非正规战的理论适用于客观情况。普遍认为,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关于建军路线

总的看,日本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较为深刻。中山敏雄和户宽认为,毛泽东作为一位军事领袖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上井冈山时就明确提出:“必须建立一支与人民融为一体的人民军 347347 队”。其重大贡献主要有三点:(1)湾改编是建军的重要转折点,后又在古田会议上对一系列建军经验做了初步归纳和总结,使之更加完整。(2)提出了转变人的思想的观点。他的成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旧军阀队伍中俘虏过来的士兵,大多数被改造为英勇作战的红军;二是对农民阶级作了具体分析,主张通过党的坚强领导,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红军转变为执行革命的、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并通过它来领导民众,唤起民众。(3)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权和指挥权。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毛泽东从不让步。因为他切身体会到,有了军队就有了一切。日本 1962 年《防卫年鉴》对毛泽东的建军路线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正确处理党和军队、政治和军事之间的关系。党必须紧紧地掌握住这支军队,它是完成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二是正确处理军队与士兵和人民间的关系。这就是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三大原则。三是正确处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肯定人是决定因素。重视政治教育, 把政治思想工作当作军队的生命线。

(三)关于人民战争理论

普遍认为,人民战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它是一种政治成分更多的军事理论。首先,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来源于一种可以称作人民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观。因此,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的本质可以说“是一种认为人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的思想。”其次,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武器、军事技术,经济力十分发达的现代,它针对往往忽视人的因素扩展了以人为中心的战争理论;二是针对正规军在现代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高度评价了人民这种非正规和潜在兵力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扩大了战争的主体。有的认为,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同时又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论。他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采取了持久战战略、游击战争战略和以农村为根据地的包围城市的战略。这些战略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心理等非军事战略相结合,综合地被加以利用。还有的认为,“人民战争”也是毛泽东对“唯武器论”的一种批判,它对那种潜在的、支配现代化军队的、西洋流派的兵学思想是“划时代的挑战”。日本伊滕皓文认为,“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人民革命战争”。因此,即使今后中国实现了核武装,人民战争仍将继续存在,长期发挥作用。

(四)关于游击战争理论

各国学者对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基本理论的看法大体趋于一致。认为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关于以城市无产阶级为基础,并由城市无产阶级领导农村的理论作了修改,以五亿农民为基础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其特点是:第一,依靠广大的乡村和农民群众。有此条件,游击队就能藏身于居民中生存下去。第二,有人民的积极支持。对游击活动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是整个革命运动的基础。第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以保证革命政权和武装力量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发展,最终完成革命运动。第四,游击战争的目的和一般战争一样,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第五,攻势占主要地位,通常采用突袭的形式, 并多用外线包围的速决的小规模歼灭战。第六,给下级指挥员有更大的决定

权与行动自由,使他们在作战的方式方法选择上有必要的灵活性,第七,运动方式不同,要有更高的机动性。强调迅速集中与迅速分散,并使用各种欺骗和隐蔽手段。第八,补给形式不一样。武器装备主要取之于敌,无庞大的后方系统。有的还认为,毛泽东的游击战争理论有六条原则,即:(1)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作品;(2)和正规部队相配合,包括战略、战役、战术上的;(3)建立根据地,这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关键;(4)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5)向运动战发展,这个过程要创造条件扩大数量, 提高质量;(6)游击战的指挥原则是:战略的集中指挥,战役战斗的分散指挥。前者说的是为了使正规战、游击战密切配合的统一指挥,后者说的是给下级指挥员以充分的独立自由权。

(五)关于军事战略

这是各国学者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重点问题。有的认为,毛泽东军事战略理论由六项原则组成:(1)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是毛泽东军事战略理论的基础。(2)重视敌情,并发动全体军民去完成。(3)研究敌我双方相互对立的特点,指出双方战略的主要方向。(4)主动性。即军队行动的自由权。(5)灵活性。要审慎地使用抄来的原则,防止主观臆断的战略指导。

(6)计划性。一切战略、战役计划虽是可能改变的,但同时又是必须的。认为这六项原则前三项是毛泽东研究战争的基本思想方法;后三项则规定了他在战争、战役中指挥部队的规则。基辛格认为,毛泽东军事理论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完全依赖兵力,而是巧妙地运用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陷敌于不利地位。他对毛泽东军事战略特点的认识可概括为:(1)着重从精神上疲惫敌人;(2)坚持持久战;(3)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4)必要时, 还可以利用谈判手段,对敌人施加精神压力或使敌人无法获得胜利果实。日本持田真一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提出如下基本看法: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是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军事结合起来的综合战略;归根到底超不出陆上战略的范畴;本质上是劣势军队的守势战略,且是内陆歼敌思想; 只有在整体力量对比有利于共产党,又确有胜利把握时才取战略反攻;面的战略,即广阔战场上的高度运动战,不是确保城市及交通线;奇特的战略, 即不采取与敌相同的法则作战,进行“不与敌人纠缠”的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

(六)关于作战原则

普遍认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三个时期中,其基本的作战指导原则是大同小异的,但又各有其不同的发展变化。从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上看,可以这样认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十六字诀”,抗日战争时期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军事原则”,都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关于作战原则的最精辟的概括。它的中心作战思想是如何以自己的劣势战胜优势之敌。毛泽东的结论是:“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即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根据各国学者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七点:

(1)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的原则。(2)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这是毛泽东的一条主要原则。(3)诱敌深入的原则,(4)歼灭战的原则。支持这种歼灭战原则的是各个击破的方法。(5)战略防御中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原则。(6)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持久作战中将三者巧妙地加以应用。(7)决战的原则。即“完全贯穿着执行有利决战, 避免不利决战的原则”。后记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 100 周年,1991 年 10 月,应朱兰芝、张辉两同志之约,有幸参加《毛泽东思想研究丛书》中《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一书的编写工作。这本小册子,是在原张家裕所编《毛泽东军事思想十一讲》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丛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设计与要求,改写而成的。其中第一、三、四、九、十等五章为袁德金改写或修改,最后由张家裕定稿。在成稿过程中,感谢朱兰芝、张辉二同志的具体指导。

册子虽然反映了作者多年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成果与基本观点。但由于稿约时间紧促,不少问题尚来不及深研,加之我们水平有限,误谬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一九九二年五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