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迅猛发展,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1. 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建立自己的统治的理论。列宁、斯大林通过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开创了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首先发动城市起义,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以夺取全国政权的武装革命道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民主,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中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要走什么道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没有遇到也没有解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94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469 页。

决的问题。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社会条件所具不同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条件下,中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要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理论。

  1. 开创了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军队的先例。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武装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军队的思想。列宁、斯大林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军队,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无产阶级军队的基本理论。但是,在工人阶级数量较少,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国,怎样建立一支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建军理论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毛泽东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 系统地解决了怎样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一支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建军理论提供了新的内容。

  2.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战争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理论用来考察战争,科学地论证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民战争” 的概念。列宁、斯大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不仅领导苏联人民成功地进行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真正人民战争的实践,而且从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战争理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充分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把人民战争作为根本指导路线,广泛动员、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实行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正规军与游击队、民兵、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各种斗争形式相配合,实行了全面彻底的人民战争,从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战争理论。

  1. 提出了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作战指导原则,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武装斗争的实践还比较少,因而不可能形成系统的战略战术理论。列宁、斯大林在认真总结十月革命和红军作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理论,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战略战术理论。但是,中国革命战争与苏联的战争相比, 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中国革命战争是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发生和进行的,这就决定中国革命战争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苏联的战略战术理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提出一整套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战略战术理论,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战略战术理论更加全面和完善。(5)系统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即军事辩证法思想。朱德曾经指出:“毛泽东同志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特别重要的是在他的军事著作中,着重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即军事辩证法。”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极为重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但他们都没有专门系统地论述过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毛泽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研究战争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军事辩证法”这一带有明显实践特性的范畴, 并科学地提出了军事辩证法的若干范畴,使无产阶级战争观和方法论理论更

① 《星火燎原》第 1 卷第 4 页

加系统化。总之,毛泽东军事思想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而在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三)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其理论价值举世公认。正如西方军事评论家所说:“毛泽东是掌握打开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的全套钥匙的一个时代人物。”②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说明。(1)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影响。毛泽东军事思想,特别是其中的人民战争思想,游击战思想等对殖民地半殖地国家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影响极大。本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第三世界广泛传播,成了许多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革命战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孟加拉《新世纪》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为了夺取人民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大量关于人民战争的著作,这些都是从事革命斗争的人必读的作品。”马里《发展报》的一篇文章也指出:“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使中国走上战胜帝国主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道路,这条道路将是第三世界大多数人民要走的道路。”《巴基斯坦时报》在评价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时这样写道:“毛泽东作为军事战略家是一位开路先锋,他的人民战争学说,对亚洲和非洲的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亚洲,越南人民曾结合自己的斗争实际,运用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采取破袭战、伏击战、竹尖战、地雷战等多种游击战战法,先后战胜了拥有优势装备的法国殖民主义者和美国侵略者。越南的武元甲曾说:“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于我党领导这场抗战有着重大的贡献。自 1950 年以来,在中国革命胜利以后,我国军民更有条件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宝贵经验,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并创造性地成功地运用到我国的武装斗争的具体实践中去。”①日本的市川宗明在其《毛泽东的世界战略》一书中也指出:“胡志明的军队自始至终都把毛泽东的军事理论作为其战略战术的基础,并以此来发展自己。”英国的迈克尔·爱略特·巴特曼在他所著的《在东方的失败》一书中指出:“在印度支那,毛(泽东)的学说使越盟找到了另外的对策,代替了他们所没有的坦克、飞机、伞兵和凝固汽油弹。”在非洲,阿尔及利亚军民在反对法国殖民主义者的武装斗争中,曾从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吸取力量,经过七年多的战争,终于战胜法国殖民主义者,争取了民族的独立。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安哥拉的自由战士,运用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结合本国情况, 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建立民兵、游击队和正规军,开展游击战争,最后亦取得了独立。在拉丁美洲,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也不断发生,毛泽东军事思想在那里的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古巴的一位游击队指挥官曾著文说:“我在古巴发现有许多革命军官都在读毛泽东论述中国国内战争的著作。毛泽东对古巴革命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 但是这种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一位阿根廷友人也说,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弱军战胜强军的根本保证。六十年代,一位名叫冈村昭彦的日本军事记者,在访问中南美洲后曾写下这样一段观感:“最近我到中南美洲跑了一趟,行前访问了五角大楼,他们告诉我,起初,美国国务院

② (英)迈克尔·爱略特·巴特曼《揭开我们时代军事奥秘的人》,转引自《外国军事学术》增刊第 22 期。

① 《奠边府》,人民军队出版社 1946 年河内越文第 3 篇第 153—154 页。

认为,多米尼加革命是卡斯特罗搞的,可是美军到了多米尼加,才知道多米尼加革命的精神是毛泽东思想。当时,我对这些说法不以为然,中国是地球背面的一个国家,为什么多米尼加不受古巴影响、而受中国的影响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多米尼加的革命部队。那知道那里的战士一见我这张东方人的面孔,就以为我是中国人,兴奋地把我高高举起,欢呼‘毛泽东来了! 中国人来了!’”由此可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巨大影响。

(2)毛泽东军事思想对西方国家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被称为“军事巨人”的拿破仑,并没有留下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仅仅留下一些片断的军事格言。后来,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经典作家克劳塞维茨在总结拿破仑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写下了《战争论》这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为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克劳塞维茨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他曾感慨地说:“也许不久会出现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给我们的不再是这些分散的颗粒,而是一整块没有杂质的钝金属铸块。”①克劳塞维茨的这一愿望,在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史上没有人能够实现,实际上是由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毛泽东来完成了这一任务。因此,毛泽东军事思想从它形成之日起,就受到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注意。1961 年 2 月 26 日,美国《星条报》登载了合众社的一则消息:肯尼迪“对毛泽东有关游击战的著作很重视,并要求陆军研究毛泽东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基辛格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也指出:“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反对以纯军事性考虑为基础来进行速决的战争,而这种观点却是美国战略思想的主要基础。”美国的一些军事院校还开设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课程。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军事思想对西方国家军事理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上述事实说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已经超越国界,在世界军事思想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并将永远载入人类进步事业的史册。

① 《战争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