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争依赖于经济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因此,战争与经济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在战争依赖于经济方面,又表现在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和制约方面。

战争依赖于经济是多层次的。从战争根源来看,经济是战争产生的最终根源;从战争追求的目的来看,经济利益是战争追求的最终目的;从战争的物质基础来看,经济则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暴力论的过程中,系统地阐述了战争对经济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恩格斯阐述了经济是暴力的本原的理论。杜林曾经认为:“本原的东西必须从直接的

②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479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479 页。

政治暴力中去寻找,而不应该先从间接的经济力量中去寻找。”①针对杜林的这一错误观点,恩格斯指出:“暴力本身的‘本原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经济力量。”②其次,论述了经济是暴力的物质基础的理论。恩格斯说:“暴力不是单纯的意志行为,它要求促使意志行为实现的非常现实的前提,特别是工具⋯⋯,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的,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③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依赖于经济的思想具体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

  1. 毛泽东注意从经济问题出发分析不同战争的原因。他指出,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经济,是在中国革命时期内和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的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正是从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特点,毛泽东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战争发生和发展的必然性问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存在着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战争,一种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 它是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的矛盾和斗争。另一种是红色政权和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它是中国内部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毛泽东在分析这两种战争之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时指出,就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④。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与中国社会经济之间的必然联系。

  2. 提出了“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有保障”的思想。毛泽东认为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而且也是经济的竞赛。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物质基础。经济的条件不仅可以规定战争的特点、规律及其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因此,在革命战争中,必须十分重视经济建设问题,为战争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储备充足的粮食,是巩固红色根据地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把“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作为选择和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之一,并强调指出:“经济问题的相当的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①。在反“围剿”时期,毛泽东把进行经济建设,保障战争胜利作为主要方针之一。他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争取物资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着这一切, 就需要进行经济方面的建设工作”;“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有保障。”②因此,必须围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进行必要的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大生产运动,使我军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① 转引自:《反杜林论》第 169 页。

② 《反杜林论》第 156、171 页。

③ 《反杜林论》第 156、171 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49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53 页。

② 同上书,第 1 卷,第 119 页。

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开始毛泽东就注意解决战争的物质条件问题,提出只有解决好经济问题,“才能克服困难,援助战争,取得胜利。”因此,经济问题将最后决定解放区政治军事斗争的胜负,各地切不可疏忽。总之,在毛泽东看来,只有注意经济建设,“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③(3)正确处理了战争和经济力量建设的矛盾,主张边战争边搞经济建设。毛泽东认为在战争时期,经济建设必须围绕革命战争这一中心任务,必须为了战争,服从战争,而不能影响战争。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搞好经济建设的具体政策,如要边打仗边生产,劳力和武力相结合,战斗任务和生产任务同样重要等,有力地保证了经济建设工作的开展,解决了战争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提高了相当的物质基础。(四)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列宁曾经说过:“弄清战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者解决自己对战争的态度问题的必要前提。”① 所谓战争的性质,是指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家对战争性质的问题已有初步的认识,他们提出了“义”和“不义”作为区分战争性质的标准。他们认为:“诛暴救弱,谓之义兵。”②反之,即是“不义”。这一朴素的思想表明了人类在对战争性质的认识上深入了一步。但是,古代军事思想家的“义”和“不义”主要还是一个道德判断标准。因此,他们往往偏重于从道德上谴责不义的战争,而歌颂“义兵”。毛泽东简明而科学地概括了战争性质。他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③那么,究竟根据什么来确定战争的性质呢?列宁认为,战争的性质既不是由人的主观“善良愿望”所决定的,也不是由谁先进攻,敌人在谁的国境内决定的,最基本的问题是看战争是那一个阶级进行的,具有什么样的政治目的。他指出:“决定战争性质的是战争是继续的是什么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由哪一个阶级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①这就表明,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并不是单纯的道德标准,而首先是反映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标准。战争的性质主要决定于战争的政治目的和内容。

毛泽东继承了列宁的这一思想,他把战争的进步性和非进步性作为判断战争性质的标准。他指出:“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②这就是说,一切为了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谋求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保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进行的战争,都是正义战争;一切为了实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维护反动统治,为了侵略扩张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是进步的;非正义战争违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因而是反动的。

根据对战争性质的区分,毛泽东明确地提出对战争所采取的正确态度。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

③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120 页。

① 《列宁全集》第 36 卷,第 291 页。

② 《诸葛孔明异传》卷 3,《兵戒》。

③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475 页。

① 《列宁选集》第 4 卷,第 362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476 页。

正义战争。对于后一类战争,我们共产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参加。”③ 这就说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或拥护一切战争。我们反对的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一切反动统治阶级进行的掠夺、镇压、奴役各国人民的反革命的非正义战争,“反对的方法,在战争未爆发前,极力阻止其爆发;既爆发后,只要有可能,就用战争反对战争,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我们拥护的是各国人民进行的革命的正义战争,拥护的方法是积极赞助和必要时直接参加。毛泽东之所以提出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正确态度,这同他能够正确认识正义战争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紧密相联的。对于战争的社会作用。斯大林曾经指出:“战争也和生活中一切事物一样,除了有消极的一方面外,还有积极的方面。”①从消极的方面说,战争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种种的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从积极的方面说,战争能够唤醒群众,加速革命发生的进程,促进人类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极端有害和反动的社会制度,战争对它起着一种破坏作用。正如列宁所说: “正象木乃伊在接触空气时立即解体一样,战争给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作出了最后的判决。”②毛泽东对正义战争具有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具体论述。他认为,正义战争一是具有教育群众的作用。正义的革命战争,能够净化人们身上的污蚀,提高人民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激发人民同仇敌忾,一致对敌。二是具有改造作用。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阶级斗争经验告诉我们: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只有用枪杆子的力量,才能战胜武装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 整个世界只有枪杆子才能改造。革命战争可以根本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砸碎旧的上层建筑,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正如毛泽东所说:“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③三是具有拯救作用。毛泽东认为在民族危急时期,正义的革命战争是拯救人类的旗帜。他说:“人类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人类的旗帜,中国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中国的旗帜。人类的大多数和中国人的大多数所举行的战争,毫无疑问是正义的战争,是拯救人类拯救中国的至高无上的荣誉的事业,是把全世界历史转到新时代的桥梁。”①正因为毛泽东对正义战争的社会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因此,他既不是从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观点出发去反对一切战争,咒骂一切战争,也不是象黩武主义者那样盲目地去参加一切战争,挑动战争,而是采取了正确的态度。这也就是毛泽东多次所指出的:“我们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

②(五)研究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共产党人为什么要研究和从事战争呢?

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出发于我们要求消灭一切战争的志愿,这是区别我们共产党人和一切剥削阶级的界限。”③又说: “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要把它消灭的。”

③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476 页。

① 《斯大林全集》第 3 卷,第 14 页。

② 《列宁全集》第 11 卷,第 585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 308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174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174 页。

③ 同上。

④这就告诉我们,无产阶级研究和从事故争的出发点,区别于其它一切剥削阶

级。它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也不是为了掠夺或侵略而战争,而是为了消灭战争,实现人类永久的和平,这是无产阶级研究和进行战争的最终目的。这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的科学含义。这一目的是同无产阶级最后消灭阶级,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人类最伟大的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怎样才能消灭战争呢?毛泽东认为,由于战争产生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阶级。因此,要最终消灭战争,必须首先消灭私有制和阶级。他说:“人类社会进步到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到了那时,什么战争也没有了,反革命战争没有了,革命战争也没有了,非正义战争没有了,正义战争也没有了,这就是人类的永久和平的时代。”①他还指出:“人类一经消灭了资本主义,便到达永久和平的时代,那时候再也不要战争了。那时将不要军队,也不要兵船,不要军用飞机,也不要毒气。从此以后,人类将亿万斯年看不见战争。”②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使战争消亡,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呢?“人口战争论”提出了一种“自我调节论”。他们认为,战争既然是由于人口增殖而引起的。“战争可以吸收这种人口‘过剩’,造成一定的‘人口陷落’。当战争发展到国家不能为前线提供足够数量的人员补充和生产无法满足前线需要时,武装活动就会停止,于是出现了和平。”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提出过“以战去战”的思想。他们认为:“杀人安人,杀之也;攻其国爱其民, 攻之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④这是一种主张用战争消灭战争的朴素认识。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战争消亡的途径。他指出,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 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⑤又说:“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⑥“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这是毛泽东把战争和私有制以及阶级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必然结论。这是因为,一切革命的阶级要消灭产生战争的根源—— 私有制和阶级,而私有制则是一切剥削阶级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一切剥削阶级必然要用武装暴力来进行反抗,以维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决定了革命阶级只有用战争去消灭战争,舍此便不能达到消灭战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