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重修后奠定中路布局

元代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争,白云观不再受到人们的关注,原有的殿宇也一天比一天破败,直到明王朝的建立,才让一度冷落了的白云观又出现了新的生机。

明太祖廿七年,即公元1394年,燕王朱棣命人再建长春宫,建成前后两殿。1395年,燕王来此观礼。1396年,世子朱高炽亦来此观礼。

明永乐年间,1403年,明成祖朱棣敕命以处顺堂为中心进行扩建,此后,太监刘顺于此创建了三清大殿,住持倪正道又与内官协力创建玉皇殿。正统五年,寺内道人又重建了处顺堂。经过一系列的扩建,道观始定现在的规模。

这些殿堂和建筑的修建,让白云观再次热闹起来。到明正统八年,即公元1443年,明英宗再次命人重新补修了道观的各个大殿,并正式为此道观改名为白云观。

在现存的白云观中,建筑群体分为中、东、西三路,其中,中路部分的众多殿堂都是在明朝时期修建起来的。这些建筑主要有灵官殿、三官殿、玉皇殿、财神殿、救苦殿、老律堂、药王殿和三清四御殿等。

其中,灵官殿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八年,明代宗景泰七年和清康熙元年均有修建。殿内主要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神像为明代木雕,高约1.2米,比例适度,造型精美。红脸卷须,怒目圆睁,左手掐诀,右手执鞭,形象威猛。其左边墙壁上为赵公明和马胜画像,右边墙壁上为温琼和岳飞画像,这就是道教的四大护法元帅。

白云观内现存的三官殿原名“丰真殿”,殿内供奉的是天、地、水“三官大帝”。中座为天官,即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左边为地官,即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右边为水官,即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

白云观内现存的玉皇殿始建于1438年,清康熙元年重修。原名“玉历长春殿”,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改名为玉皇殿。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全称是“昊天今阙至尊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简称“玉帝”或“玉皇”。

此雕像身着九章法服,头戴十二珠冠旒,手捧玉笏。端坐龙椅。神龛上此像为明代木雕像,高约1.8米。神龛前及两边垂挂着许多幡条,上面绣有许多形体颜色各异的篆体“寿”字,一共是一百个,所以被称为“百寿幡”。这是清朝慈禧太后六十岁大寿时,为乞求玉帝保佑身康体泰,延年益寿而赐赠白云观的供品。

玉帝雕像的左右两侧是六尊明代万历年间所铸造的铜像,他们即是玉帝阶前的四位天师和二侍童。

此外,殿壁四周还挂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三十六帅、二十八星宿的绢丝工笔彩画共八幅,均为明清时代佳作。

白云观内现存的财神殿原名“儒仙殿”。殿内供奉三位财神。中座为文财神比干,左边为武财神赵公明,右边为武财神关羽。

位于财神殿之后的是救苦殿,此殿原名“宗师殿”,殿内供奉的是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也是就是太乙真人,他骑九头狮子,左手执甘露瓶,右手执宝剑。据道经说,太乙救苦天尊是天界专门拯救不幸堕入地狱之人的大慈大悲天神。受苦难者只要祈祷或呼喊天尊之名,就能得到救助,化凶为吉。民间盛传《拔度血湖宝忏》是由太乙救苦天尊所传授的。

白云观内现存的老律堂原名七真殿,因清代高道王常月祖师曾奉旨在此主讲道法开坛传戒,求戒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道门玄风为之一振,后世为纪念道教史上这一中兴时期,便将此殿改名为“老律堂”。“律堂”即传授戒律的殿堂。

老律堂内供奉全真派七位阐道弘教祖师,中座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邱处机,左座依次为长生辅化宗元明德真君刘处玄、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谭处瑞、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马钰,右座依次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王处一、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郝大通、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孙不二。

白云观内现存的药王殿原名“宗师殿”,殿内供奉的是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孙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多种著作,在我国医学和药物学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因而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建于明宣宗宣德三年,即公元1428年的三清四御殿,原名“三清大殿”,殿内供奉的是三清。清康熙元年改建为二层阁楼,乾隆年间又改为三清四御殿,上层供奉三清,下层供奉四御。

其中,上层的三清像为明朝宣德年间所塑造,高2米有余,神态安详超凡,色彩鲜艳如初,富丽而又不失古朴。下层的四御即是辅佐玉皇大帝的四位天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和后土皇地祇。这些都是清代中期泥塑金漆沥粉造像,高约1.5米。殿前院子中的鎏金铜鼎炉,为明嘉靖年间所铸造。香炉造型浑厚,周身雕铸着精美的云龙图案,共有43条金龙。

除了以上这些殿堂之外,白云观内原山门上,还悬挂了一副名为“敕建白云观”的匾额,这是当年明英宗皇帝所赐之物。此匾额是生铁铸造而成,其寓意是企望白云观坚固持久,像铁铸一般。正是如此,从明代起,白云观便有了“铁打的白云观”之美誉。

[旁注]

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成祖朱棣的长子。于1424年8月登基,成为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他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道教的四大护法:分别为赵公明、马胜、温琼和岳飞。其中,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称赵玄坛,“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相传为武财神。马胜,又称华光大帝、灵官马元帅等,相传他因生有三只眼,民间又称他为“马王爷三只眼。”温琼,是泰山神,为东岳大帝的部将。他姓温,名琼,浙东温州人。

九章法服:九章为古代帝王冕服上的九种图案。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缋;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法服则是古代礼法规定的服饰。

比干:姬姓之后,我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他是殷纣王叔父,忠正耿直,见纣王荒淫暴虐,常直言进谏。因听信妲己谗言,纣王恼怒,将他剖心,后被姜子牙所救。由于他无心,所以在他手下做生意,买卖公平,老小无欺。于是被人们供奉为财神。

王常月:明末清初著名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号昆阳,山西长治人。属全真龙门派,为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让本已衰落的龙门派复兴,可说也是令全真的复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道教离现今时代最近一次的复兴。王常月本人也被誉为“中兴之祖”。

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2006年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1464年2月),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年号正统。即位初大事权归太皇太后张氏,以三杨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各项政策,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

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他五次亲征蒙古,巩固了北部边防,维护了我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

[阅读链接]

在白云观的药王殿内墙壁上,还有一副孙思邈医龙救虎图,里面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海中一小龙外出游玩,化外为一蛇,被一小孩所伤,后被孙思邈所救,替它针灸用药而致康复。小龙回到龙宫后告诉龙王。为感谢大恩,龙王送给孙思邈许多金银财宝,但都被他拒绝了。后来龙王送给他二部著名医书《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进行潜心研究,终成一代药王。

由于孙思邈的医技高超,连深山老虎都知道。一天,一只老虎口中受伤,便跑到孙思邈身边毫无恶意地伏下身子,请求医治。于是,孙思邈就在虎口中先放上一个铁环,然后将手伸进去给老虎手术用药。治愈后,老虎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后来这铁环就被称之为“虎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