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上的明珠——崂山太清宫

在山东青岛东50里崂山老君峰下、崂山海湾之畔,有一号称崂山道观中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宫观名叫太清宫,俗称下宫。

此道观修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此道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形成海抱仙山山抱海、山海相依、负阴抱阳的独特地理景观,所以被称为“海岛上的明珠”。

张廉夫在崂山始建三官庙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崂山的盛名,得益于崂山的道教。崂山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之说,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距今2140多年的道教道观太清宫。

那么,这座道观是由何人所建?为什么而建立呢?我们的故事还要从西汉年间说起。

话说,在西汉文帝、景帝、武帝年间,人们对玄学的研究相当普遍,宫廷中从皇帝到众官员都以精于玄学为荣。在这些众多的官员中,有一名叫做张廉夫的才子,在当时的玄学潮中独领风骚。

这位张廉夫本是汉景帝时期的朝大夫,但由于他非常喜欢玄学,久而久之,便对官场产生了厌倦的情绪。为此,张廉夫最终选择了“弃职入道”。

弃官后,张廉夫先是到离京城最近的终南山修道。

终南山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有不少著名人物都与这座大山有关,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庞涓,政治家苏秦、张仪、元代的政治家刘秉忠等都是从终南山出来的。到现在为止,终南山至今仍有许多道教古迹,记载着当年的辉煌。

再说张廉夫在终南山学道数载后,他把师傅教的道教学问都学完了,之后,他便开始云游各名山大川,并一路收留一些有缘的弟子。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张廉夫和其弟子来到了山东青岛地区的崂山。

张廉夫见此地三面环山,前濒面海,认为此地是建立道观的最佳地方,于是,他在崂山老君峰下选择背山面海处,用了连续两三年的时间,和众弟子相继建起了“三官庵”和“三清殿”两座茅庵,这两座主殿便是崂山地区人工修建的首座道教庙宇,张廉夫将它们命名为“三官庙”。

崂山太清宫内现存的三官庵又称三官殿,是崂山最早的道教庙殿,为布局工整的三进殿院,大门朝东。在我国北方,绝大多数的庙堂大门都是朝南开的,因为坐北面南象征着权威。崂山是道家仙境,不讲究权势,在这里把门向东开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现存的三官殿是宋代以后的重修建筑,其主殿属单檐硬山式砖石结构殿堂,顶面覆以黑色板瓦和筒瓦,匾额为木雕篆书体长方形,是标准的宋代建筑。从宋代至今,三官殿经历过无数次修缮,却总是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虽不是富丽堂皇,却不乏古朴庄严,是典型的道教殿堂。

三官殿内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三位部落领袖尧、舜、禹。

相传,尧敬天爱民,上应天象,风调雨顺,被人尊为“天官”。舜在位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被誉为“地官”。大禹继承父业,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当然地被尊为“水官”。

在三官殿的正殿两侧,分别供有“雷神”和“真武”二神。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雷神和我们传统中认识的雷公却不是同一人,这里的雷神主要是惩罚恶人和对做坏事者采取相应惩处措施的神,是正义之神。

真武就是玄武,是四方神之一。传说,天尊出巡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簇拥在天尊周围,以壮天威。

那么,这里为什么雷神的对面是“真武”神像呢?因为崂山地处我国北方,从方位管辖的角度来看,也属于玄武神的范围,在四方神中单独供奉玄武神也有这个原因。

从宋代开始,皇帝在尊神的同时,又避讳他们先君或自身的名字,后把玄武的“玄”字改为“真”字,就是现在的“真武大帝”。

真武属水,水德柔顺,滋润万物,与雷神相对,一位象征着至刚,一位象征着至柔,正应了道家哲学中“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的辨证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不仅是道士修身处世的基本思想,而且也是练武功,修内功的主旨,对养生、内外功修炼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三官殿院内外,还分布有大量的古树名木,其中以大门外不远处的一棵圆柏为最古。这株圆柏,高18米,胸围3米多,树龄有2100多年,据说,这是三官殿的创始人张廉夫初建此庙时所植,至今仍生机盎然。

另外,在三官殿的二进院和三进院内,还有很多株山茶,树龄多在400年以上。

和三官殿在同一时期修建的三清殿是现存崂山太清宫的第二大主殿。这是一座长方形院落,由一个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其中,主殿属砖石结构的硬山式建筑,殿内供奉三清神像。

道教的最高境界称为“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各为一级洞天,各有天尊主持。

在我国古代道学思想中,认为小乘修炼是做人的根本,一个庞大的人类社会,需要有一种能够制约人行为的规范,以此来区别美丑善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几千年来约束人们行为最有力的规范就是道德,因此,道家把涵养道德作为最高级的修身境界。

道家认为,一个人只有道德高尚,才有资格去接触中、高级的修炼内容。道德高尚的人经过刻苦修行,启动灵感之后方能获得宝贵的修真秘诀,并沿着正确的修身道路可以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所以这就是在三清殿的正殿供奉的三清真神正是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元始天尊的原意和秘密所在。

在正殿的两侧,依照方位,东西两厢分别设有偏殿。东偏殿供奉的是道教全真派最初的创立始祖东华帝君,在神话传说中,东华帝君是天上阳神的主管。西偏殿中供奉的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传说她是天上阴神的主管。

此外,在三清殿外侧,还有一尊红脸膛,三只眼,三目怒视,胡须四张,披甲带盔,手持钢鞭火轮的神像就是镇坛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和纠察神,相当于佛教护法神韦驮的地位。

再说崂山上的三官庵和三清殿这两座茅庵建成后,张廉夫便在此地广收学徒,并举行了正规的授徒祭拜仪式,从此,这里便正式成为了道教道观,这为崂山道教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为这崂山上道观的修建时间比龙虎山的开山祖师张道陵创立天师道的时间要早200多年,为此,以后的崂山道士尊称张廉夫为“开山始祖”,而崂山也成为了我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旁注]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的道教主要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教派。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是对道家的表达。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

硬山式:是我国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左右两端不挑出山墙之外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篆书:汉语字体之一。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天尊:是道教对所奉天神中最高贵者的尊称,而佛教亦称佛为“天尊”。如道教中的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和玉皇天尊等。其中,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等三位是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和太清等三位三清尊神。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民间称荡魔天尊。明朝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真武大帝也称玄武、玄龙,盘古之子,于玉帝退位后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中华之祖龙。

三清:是指道教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太清大帝等。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度人无数,屡世为王者之师;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所以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

全真派:也称全真道或者全真教,是我国道教的重要派别,始创于我国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公元1159,王喆自称在甘河镇遇仙,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之后,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和孙不二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

孙膑:我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是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曾与魏国大将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阅读链接]

当然,张廉夫在崂山道教的功绩不仅仅是开创庙宇,而在于他屡次南下北上,来往于中华大地的各处道教庙宇之间,推进了各地道教经书典籍、经韵曲牌的交流,充实了崂山的道教典籍。西汉昭帝始元二年丙申,公元前85,张廉夫委命弟子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主持庙事,自己回江西鬼谷山三元宫潜修。这时张廉夫已是85岁高龄。这之后他多次来崂山,以近百岁高龄往返大江南北,这在交通相当便利的现代都是不容易的,何况在2000余年前,没有极高的修为,没有健壮的体魄根本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