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名观——太和宫

武当太和宫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道教宫观,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天柱峰山腰紫金城南天门外。

太和宫建于唐代,当时有殿堂道舍等建筑510间;现仅存正殿、朝拜殿、钟鼓楼、铜殿等。该宫整个建筑处于孤峰峻岭之上,殿宇楼堂依山傍岩,整座宫殿结构精巧,布局巧妙,四周峰峦迭嶂,起伏连绵,烟树云海,气象万千。是武当山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

建于真武大帝飞升地的名观

著名道教名观太和宫位于湖北省均县的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端,距武当山镇35千米。据明代任自垣所著的《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今名大岳太和山。传说这里就是当年真武大帝飞升的所在。武当山风景秀丽,历来被认为是乾坤秀萃之所,神灵之宅,又因祭祀真武大帝而驰名中外。

当时,人们把建于武当山天柱峰上的金殿称为太和宫。直到清代,明代建的朝圣殿才被称为太和宫,后世一直沿用此称。

太和宫始于唐代,元代和明代较为兴盛。明成祖朱棣一直认为是真武大帝保佑自己得了帝位,于是封“真武”为“北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大兴土木,修建宫观,费时7年,役民工30余万,共建太和宫、紫霄宫、商岩宫、五龙宫、玉虚宫、遇真宫、净乐宫、迎恩宫八宫,以及复真观、元和观二观等建筑。

太和宫的正殿为朝圣殿,即太和殿,供有铜铸鎏金真武坐像,下面分列雷部六天君。正殿前面为拜殿,周围分列石碑,左右建有钟鼓楼。朝圣殿的右下侧就是皇经堂,供奉三清、玉皇、斗姆、张天师、吕祖等神像,殿内八幅壁画为真武修真图及道教神仙的故事。皇经堂前建有戏楼、神厨和三官殿。

太和宫的建筑多于明代建造,著名的建筑主要有九链蹬、紫禁城、灵官殿和朝拜殿等。

九链蹬始建于1416年,嘉靖年间曾作局部维修。因其是一条镶嵌在悬崖峭壁上的迂回九曲石作蹬道,俗称九链蹬。整个建筑不仅设计巧妙,布局精美,而且气势恢宏,造型典雅,颇有催人奋进、勇攀高峰的感觉。在我国,“九”在道教中称为天数,穿过九链蹬就到了武当山的顶峰,这里便传说中真武大帝坐镇的地方。

紫禁城,又名红城,也称皇城,因金殿在上而得名,建于1419年。1417年,皇帝派遣隆平候等督建。1419年,皇上又下了一道敕建紫禁城的圣旨,令隆平候张信和驸马都尉沐昕重修紫禁城,务必要“坚固壮实,与天地同其久远”。

整个城墙周长和墙高因依山就势,并不统一。南城门基厚,城墙顶厚,都是用重约500千克的石条砌成。该墙是利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力学收分方法而砌。从里看往外倾斜,从外看往里倾斜,历经数百年的岁月,依然坚固如初。

紫禁城的四周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天门,全是用青石雕制,造型庄严,象征天阙。全城东、西、南、北四座天门只有南天门可通,其他三门均为装饰。南天门又设有三座门,中为神门,只有斋醮大典时才能启用。右边是鬼门,无门可开。左边是人门,凡进入紫禁城朝拜者,都要从这里经过。人门内中线石墁有一鱼纹,内设机关,设定机关启开时间,凡在这里失足者都被认为是有过之人。

相比紫禁城,灵官殿则是依岩建造的小石殿,殿内置锡制小殿。殿内锡制灵官像后于动乱年代被盗走砸毁。殿门的横联“北极通枢”,是指金殿供奉着北极玄天上帝,凡过往信士都要经过灵官爷的识别检验。

灵官殿入殿口放置数根重约50千克的钢鞭,意为灵官爷的刑具。道教称灵官爷有三只眼,能识人间善恶,且铁面无私。过去,在信士中凡是有过之人,见钢鞭便吓得魂飞魄散。古有楹联文证,上联是“天知地知未有不知”,下联是“善报恶报迟早要报”,横联“善恶分明”。

殿内陈列6块历代皇帝在武当山举行斋醮活动的记事碑。

第一块碑记是1425年2月,明代仁宗皇帝派遣礼部侍郎胡莹致祭于真武神。

第二块碑记载宣德元年,宣宗皇帝派遣太常寺丞袁正安致祭于北极真武之神。

第三块碑刻记载,正统元年英宗皇帝派遣平江北左镇致祭于北极真武之神。

第四块碑记载,天顺元年英宗皇帝派遣定西候蒋琬致祭。

第五块碑记载景泰元年,景帝朱祁钰派遣翰林院侍讲徐瑾致祭。

第六块碑记载,成化元年宽宗皇帝派遣沈瑶致祭。

从以上的碑刻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当时武当山的政治地位是多么重要。明代历代皇帝都在登基当年朝拜和致祭真武大帝。尤其是英宗皇帝,他曾两次任帝,两次都在登基致祭。由此可见,君权神授的思想,在明代时期的影响是极深的。

朝拜殿于永乐年间敕建,清代康熙皇帝亲笔书额“大岳太和宫”。该殿砖石结构,歇山顶式,屋顶饰有绿色琉璃瓦。殿内为卷拱式梁架,墙体下部为石雕须弥座,面阔进深为一间,殿内陈列着真君、金童、玉女和八尊从官神像。过去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极为严格,武当山又称皇家庙观,紫禁城内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员和名人才能通过,朝山信士因不能进入紫禁城,只能在这里朝拜,故称“朝拜殿”。

在朝拜殿门的两旁立有两块铜碑,一通是1560年2月明世宗敕建雷坛设像的记事碑,碑文由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鄢卿所书,记载了在天柱峰北天门外建雷坛、造金像的事迹。

另一通是明世宗遣臣致祭真武碑,碑上刻有二龙戏珠图,下刻“御制”二字,碑边缕刻龙、云等图案。碑文为遣工部右侍郎陆杰祭北极佑圣真君所书。

在朝拜殿前的两侧是钟楼和鼓楼,钟响如雷,波及百里,与方圆百里的九宫九观遥相呼应。道人以钟板为号令进行着有序的修炼生活,俗称“晨钟暮鼓”。殿的左前方有一座小殿堂为万圣阁,里面供奉道教传说中的各路神仙。

[旁注]

任自垣:(1350年~1431年)明代道士。垣或作完,又名一愚,号蟾宇。江苏省人。他从小便非常聪明,读书便能知道里面的意思,出家三茅山元符宫,为道士,遂知名。成祖永乐九年,即1411年授道录司右正义,之后受太和山玉虚宫提点,升为太常寺丞,提督太和山,并被任命为上清派第五十三代宗师。

天柱峰:又名金顶,因顶上有金殿而得名。天柱峰是武当山的主峰,其巅峰拔空峭立,犹如一根宝柱雄屹于众峰之中,有“一柱擎天”之名。

驸马都尉:古代官职之一。汉代始置。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

斋醮:亦称斋醮科仪,是道教的一种仪式。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斋醮科仪,俗称“道场”,也就是法事。其法为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烛灯、禹步和音乐等仪注和程式,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

景帝朱祁钰:(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个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明英宗被蒙古瓦剌兵俘去之后继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诸王的墓地。

宣宗皇帝: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被祖父明成祖朱棣立为皇太孙,洪熙元年,即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在位期间与明仁宗时期并称“仁宣之治”。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6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宪宗庶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兴献王朱佑杬嫡子。在位45年,他早期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后史誉之谓“中兴时期”。

[阅读链接]

在我国历史上,明代初年的“靖难之变”中,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在被自己的叔父、后来的永乐帝朱棣夺取皇位之后,建文帝去了哪里却无人知晓,因而这件事成为我国历史的“四大谜案”之一。

据说明代永乐年间,礼部侍郎胡莹曾受明成祖朱棣的秘旨,在湖北、四川、云南等地查证建文皇帝的下落。当时,常有锦衣卫在武当山一带秘密活动。据史料记载,胡莹曾在一次上朝前,与永乐皇帝耳语了几句话,朱棣听后十分兴奋,当朝就宣布胡莹担任礼部侍郎一职。大臣们由此猜测,胡莹和皇上说的密语就是有关建文皇帝下落的结案。但是结案究竟什么结果,一直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