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祠宇之冠——嵩山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嵩山东麓黄盖峰下。面对玉案山,背依黄盖峰,东有牧子岗,西有望朝岭,坐北向南,建在由低到高的山坡上,是中州地区最大的一座庙宇,也是五岳中现存最古老最庞大的古建筑群。

此庙的前身是东周元年所建的太室祠,至今已有2760多年的历史,是历代帝王或年夜臣封禅或祭奠中岳嵩山的场所。现存庙宇的整个布局是清代乾隆皇帝游嵩山时下令按照北京故宫的形式布局的,当地有“小故宫”之称。

为纪念王子晋始建的太室祠

事情还要从我国东周年间说起,在当时,有一位叫做姬泄心的皇帝,是我国东周的第十一代国王。他在位27年,本来是一个非常平庸的帝王,但是他的儿字姬晋却是一个非常神话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

话说,这姬晋是姬泄心的长子,因为从小被立为太子,所以人称太子晋。

当太子晋长到14岁时,有一天,他对他的仆人说:“我再过三年,就要上天到玉帝之所。”

三年后,太子晋果然因病去世。他的死神奇地验证了他的预言,正因为如此,民间逐渐将他传说成为一位神仙人物。

传说,太子晋喜欢吹笙,声音好像是凤凰在唱歌,他还喜欢游历于伊水和洛水之间。他死后,当时嵩山有个道士叫浮丘公,将他的尸体接到了太室山,也就是后来的嵩山。

三十多年之后,一个名叫桓良的人遇见太子晋,太子晋对他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

到了那一天,太子晋乘坐白鹤出现在缑氏山上盘旋,并向下面的人挥手。几天之后,太子晋又当着大家的面挥手与大家作别,升天而去。

于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太子,在缑氏山和嵩山的山顶上分别修建了两座神祠,其中,位于嵩山的这座神祠取名为太室祠,这祠堂便是嵩山中岳庙的前身。

这座祠堂建好了以后,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这里修道9年。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地改革“五斗米道”,创立了“新天师道”。

在现存中岳庙的第七进建筑峻极门东侧,还有一块名为《中岳嵩高灵庙碑》,据说就是在南北朝时期刻立的。碑文记载了寇谦之复修中岳庙和传道的事迹,是我国关于这位名道最早的记录。

此碑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高为2.82米,由整石雕成。碑文传为嵩著名道士寇谦之所书。字体结构严整,笔调朴实健捷,仿似汉碑古制,是研究魏书书法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现在字迹已大部剥落,仅存首尾数百字。

寇谦之传道修寺之后,历代又有不少知名道士在这里主持过道场。峻极门东侧还有《五岳真形图碑》,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立。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说,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为此,现在河南省的道教协会就设在中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和六月庙会热闹非凡,这一习俗至今不衰。

此外,在现存中岳庙中华门北有一座八角重檐亭,名为“遥参亭”,这便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太子晋和岳神的地方。此停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精巧异常。

[旁注]

缑氏山:周时又称“抚父堆”,位于河南省洛阳东南40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南,离嵩山距离不远。它的出名确是因了两位神仙的缘故。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王母,据说她曾在缑山修道。因为她姓缑,所以该山名缑氏山,后来简称缑山。另一位就是王子晋。

寇谦之:(365~448年),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即后来的北京昌平,后迁居阎良区武屯乡境内,为北魏著名道士。他自称是东汉光武帝时雍奴侯寇恂的十三世孙。当他成年后,遇“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修行,后来隐居在嵩山,修道7年,并渐渐出名。

姬泄心:周灵王,是周简王之子,我国东周第11代国王,在位27年。在位期间,周王朝国势日益衰败,周天子威信日益低落的时代。各诸侯国通过战争扩张势力,大诸侯国无视周君。强国伐弱国,连年战争,民生疾苦。灵王崩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贵继承王位。

张道陵:字辅汉,生于江苏徐州丰县,是张良的八世孙。他是道教的创始人,被尊为第一代天师,人称张天师。相传,他在鹤鸣山修道传教时,恰逢地方瘟疫肆虐,为拯救村民,他将自创研制出袪病健体的神秘草药配方免费发给大家治病,得到人们的爱戴,并因此而扬名天下。

[阅读链接]

中岳庙上的五岳真形图上,五岳的形图各有特点,彼此形象表明什么,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说,五岳图是表示五岳形状的,东岳泰山形体庞大,如巨人端坐,老态龙钟,肃穆威严,因有“泰山如人坐”之说;西岳华山形体陡峭奇险,壁立如削,因有“华山如壁立”之说,南岳衡山形体如鸟翼,光泽秀美,腾空而飞,因有“衡山如鸟飞”之说;北岳恒山,高峻谷深,飞岭纵横,如猿攀跃,因有“恒山如猿行”之说;中岳嵩山形体如人卧,外观奇伟,内含奥妙,因有“嵩山如人卧”之说。

也有人说,五岳是“四象”和土神的形象表示。东岳图绘的是青龙,西岳图绘的是白虎,南岳图绘的是朱雀,北岳图绘的是玄武,中岳图绘的是庙内住土神。如此等等,众说纷纭。但究竟表明的是什么?还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