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亲自下诏扩建岱庙

公元1008年,宋、辽在澶渊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由宋朝送给辽以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换得辽军撤走的屈辱条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

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诏书”的骗局,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为“天贶节”。

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龙颜大悦,为了感谢“天书”,在告祭大典的第二年,下诏大规模的扩建岱庙。据《重修泰岳庙记碑》所载,经过此次扩建后有,此庙有“殿、寝、堂、阖、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八百一十有三楹。”

在岱庙内现存的古迹中,中轴线最为著名的建筑正阳门、配天门、和仁安门、天贶殿和后寝三宫,据说就是在宋真宗时期始建的。

岱庙的正阳门位于遥参亭的岱庙坊之后,是进入岱庙的第一正门,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由于此门始建时间久远,到新中国成立时,此门已是裂痕斑斑,门上方的城楼也均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烟消云散。

为此,我国文物管理者们于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了此门。

现存的正阳门门高8.6米,上面的城楼高11米,共五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24根四方明柱,四周镶嵌着条棂隔,上面覆盖黄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翘四,墨线大点金彩绘,额枋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

从正阳门进去,便是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的配天门。此门取孔子的“德配天地”而命名,是现存岱庙的第二道大门。

配天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候殿”,殿内供奉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相传,宋真宗东封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便为此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于此殿中供奉。现存的配天门内的神像早已被毁,在殿中间陈列有泰山石上刻《泰山石敢当》。

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仁安门是现存岱庙的第三道门,此门取孔子“语仁者安仁”的而命名,意思就是说:以仁义治理天下,天下则安。

现存的仁安门于元代重建,建筑结构与配天门雷同,殿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有东西门神。

大殿内门中的“天下归仁”四个大字是集的唐明皇李隆基所写《纪泰山铭摩崖》石碑上的字,四侧回廊是1999年重修恢复元以前的形式,匾额由我国建筑学者陈从周所题。

配天门的西侧有碑碣20块,最著名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双碑高大雄伟,东西对峙,龟趺螭首,气势非凡,为岱庙现存两大碑碣。

配天门西南方的“唐槐院”,原有“大可数抱,枝干荫亩许”的唐槐,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古槐备受摧残,渐渐枯死。1952年,岱庙主持尚士濂又在枯槐干中植小槐一株,并取名“唐槐抱子”。今新槐已成大树,扶疏郁茂,又成为岱庙一大佳景。

唐槐之东原有延禧殿、藏经殿、环咏亭、雨花道院,皆毁于民国年间。1984年,在藏经堂旧址上新建仿古文物库房48间,内藏泰山历代珍贵文物4000余件,古书籍3000余册。

在仁安门的后面,是和配天门在同一时期修建的天贶殿,它是现存岱庙的主体建筑,为东岳大帝的神宫。

此殿又叫峻极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殿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

整座大殿栾栌迭耸,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它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我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天贶殿内供奉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此神像神面容肃穆,气氛庄严。像高4.4米,头顶冕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俨然帝君。民间传说此神为黄飞虎。《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

东岳大帝神像的龛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门内上悬乾隆皇帝题“大德曰生”匾。像前陈列明、清铜五供各一套及铜鼎、铜釜、卤簿等。

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东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人,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我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

此外,大殿东次间还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原在遥参亭,1936年移此。

现存的天贶殿前宽阔的大露台分上下两层,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

露台下古柏相夹的甬道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形石栏小池,俗称“阁老池”。皇帝举行大典参拜泰山神时,群臣就恭候在这里。池内及周围9块姿态怪异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即公元1209年泰安县令吴衔与其母王氏所献。每块石头各具特色,仔细观赏耐人寻味。

甬道中间有一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据说此石从东海运来,东方是日出之地,有神木扶桑,亦有扶桑之国。此石还有一个俗名为迷糊石,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以石洞为中心将双眼闭死,绕石头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往北走,去摸天贶殿旁的一棵古柏的树心,摸到的人泰山神会赐予他大福大贵。

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独立阶下,名为“孤忠柏”,民间传说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怀疑自己的儿子也与大臣石忠谋反,便将其杀害,石忠冤魂不散,便来到东岳大帝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从而化为孤柏。

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传说固不可信,但却显示了泰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发达,那些编写传说的民间才子,把人间的善与恶巧妙地融汇在柏树的形象中,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慨。

天贶殿两侧原有环廊百间,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内绘十殿阎罗、七十二司。东廊中间有鼓楼,西廊中间有钟楼,均毁于清末。1982年后,陆续重建环廊与钟楼。现存的东廊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19块,西廊内陈列汉画像石48块。殿前院,还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等石碑。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又称中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即公元1012年,宋真宗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这位皇后修建了后寝三宫,随从和嫔妃则居住在配寝宫。

[旁注]

澶渊:古湖泊名。也叫繁渊。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县西。春秋卫地,《春秋》襄公二十年,即公元前553年:晋齐等诸侯“盟于澶渊”,即此。历史上北宋与辽国的“澶渊之盟”即发生在此。

斗拱出三翘四:斗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出三翘四则是对角梁的做法。

谏官:是我国古代官职之一,”又称“谏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龟跌螭首:龟趺指碑的龟形底座。龟趺又名赑屃、霸下,我国古代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螭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传说中的蛟龙类。龙为炎黄子孙最崇拜的神兽,把它装饰在碑头上成为螭首,碑的身价就变得更为高贵。

冕旒:专指皇冠。我国古代帝王戴的皇冠,其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卤簿:指我国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他们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制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专门也是直接为帝王的重大活动服务的。卤簿在汉代已经出现,由于帝王出行的目的不同,仪式也各有别。自汉代以后亦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制四品以上皆给卤簿。

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名赵恒(968~1022年),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继位,1022年崩,享年55,在位25年。在其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武则天:(624年2月~705年12月),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也是继位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唐高宗时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到690年10月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

[阅读链接]

在天贶殿内墙上的那幅巨大壁画,表现泰山神出巡的宏大场面,关于它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泰安县令接到宋真宗皇帝扩建岱庙的圣旨后,首先命人修好了大殿,可是,宋真宗还要求县令在大殿中画上壁画。县令把附近有名的画师都找来了,让他们设计出草稿请皇上审定,结果反反复复送了五六次,真宗仍是不满意,并下旨道:十天之内不设计出好的画样,就拿县令问罪。

最后,县令的夫人给县令出主意,让画家们画出皇上来封禅时的情景,于是,画家们画好稿子,把稿子送到了县令手中。

县令呈给宋真宗,果然赢得了皇上的欢心。于是,岱庙就有了这样气势宏伟的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