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内现存的其他文物古迹

泰山岱庙始建于秦汉,扩建于唐宋,其后,金、元、明、清历代对岱庙均有重修,但基本上均保持了宋代扩建后的规模。

从形成至今,岱庙历经千年沧桑,饱受火灾战乱之害,尤其在民国时期,更是遭受巨大破坏,古建损毁严重。

新中国成后,1986年泰安市博物馆成立,之后,在各级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的支持下,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大了文物保护、利用、管理的力度,分别于1981至1982年、1987年、1994年、1997至1998年等时间,修复了寺内的钟楼和鼓楼,以及天贶殿两侧东西廊房,并重建了寺内配天门、仁安门,恢复三灵侯殿、太尉殿、东西神门及仁安门东西两侧的复廊,复建延禧门,使岱庙再次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现存的岱庙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我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线。

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

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现存岱庙东轴线的汉柏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民国年间,院门上的匾额上写着“炳灵门”几个大字。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形如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此院的北面本是一座炳灵宫,供奉着泰山神的三太子炳灵王,原宫1929年毁于战火,1959年在炳灵殿旧址建起汉柏亭。

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即公元1749年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望岳》和《秋兴》等名人诗刻。登上亭子极目四望,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此外,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三国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

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所以被称为“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即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即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

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正中是皇帝来时休息的地方中间是龙椅,两边的红木家具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按清朝时的原样陈列的,家具上有用象牙骨头贝壳镶嵌的人物及花卉纹饰。

在殿内抱柱上有一幅清乾隆皇帝的诗联:

唯以一人治天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

横匾为:

勤政亲贤

意思就是说天下要有一个人来统一治理,但天下不能仅供奉他一人,皇帝要勤于政事,亲近贤明。

殿内东为书房,西为卧室岱庙内共存有文物一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38件,以祭器为主,乾隆皇帝献给泰山神的祭器中,有名为“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的三件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都是一级文物。

此外,在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还有两处惹人注目的古迹,东为铜亭,西为铁塔。

铜亭又名“金阙”,铸于明万历四十三年,由万历皇帝遣人铸造,是我国现存的几座铜亭中最小的一座,铜亭四周有门窗是仿木结构,顶有鎏金,重檐九脊歇山式,最初放置于山顶碧霞祠内,明末李自成义军经过泰山时见此亭发着金光,误认为是金铸的,把它拆开后移于山下,后发现是铜铸,便没有带走,将其置于碧霞元君的下庙灵应宫内,1972年将其移到岱庙内加以保护。

该亭以仿木结构形式装配而成,显示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冶铸工艺,它和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铜亭,云南昆明凤鸣山的铜亭并称中国三大铜亭。

西侧的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造型质朴雄伟,原有13级,立于泰城天书观,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仅存3级,1973年移于此处。

岱庙的最后一重门厚载门,取意“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大地能载九皇之德”之意,从此门出去往北就是步行登泰山的古盘道,岱庙到山顶9公里,台阶约有6811级。

总之,岱庙不仅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为此,可以说,它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旁注]

廊房:指厅堂周围的房舍。自明永乐十八年建都北京,于皇城四门、钟鼓楼等处,修建几千间民房和铺房,召民、商居住或居货,这些配房均称为廊房。明代官员高明的《琵琶记·两贤相遘》中称:“小人管许多廊房,并没有这个人。”

台基:又称基座,指台的基础。在建筑物中,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我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普通、较高级、更高级和最高级四种。

虬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有角的小龙。屈原《天问》:“虬龙负熊”。宋《瑞应图》:“龙马神马,河水之精也,高八尺五寸,长颈骼,上有翼,修垂毛,鸣声九音。有明王则见。”虬龙则是传说中的瑞兽,“神马”,“马八尺以上为龙”,“两角者虬”。

李自成义军: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于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他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李自成所领导的队伍,称为李自成义军。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它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此花园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汉朝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原名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60年,退位后当了3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63年,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阅读链接]

被定为泰山镇山三宝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中,沉香狮子是乾隆二十七年奉于岱庙的,此祭器用珍贵的沉香木疙瘩粘合雕制而成,狮子的眼睛用琉璃镶嵌,各重35公斤。

温凉玉雕花圭是清乾隆三十六年供奉给泰山神的,圭衣90多厘米,重2775千克,它由两块玉组成,上部为纯玉制成,质密而凉,下部为璞玉制成,所含的杂质较多,与上部比较手感稍温,上凉下温,故称温凉玉圭。

黄地兰花瓷葫芦本为一对,是明代嘉靖年间官窑景德镇精品,烧成后一直珍藏于皇宫中,于清乾隆五十二年供于岱庙,但是1942年瓷瓶曾被盗走,在转售过程中遗失了一只,现仅存一瓷瓶及另一瓷瓶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