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金殿——昆明太和宫

昆明太和宫又称铜瓦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城东15里处的鸣凤山,创建于1602年。金殿为太和宫主殿,系纯青铜所铸,是道、儒两教合一的建筑群。

1637年,金殿被移往云南省宾川县佛教圣地鸡足山。后存金殿为清末总兵吴三桂于1671年建造。殿内神像、匾联、梁柱、墙屏、装饰等均用铜铸。

昆明太和宫金殿殿宇宏丽,造型精致,是我国最大、最重、保存最完好,铸造最精美的铜殿。

明代初建后迁圣地鸡足山

湖北宜昌市鸣凤山山势嵯峨,“远则九龙奔朝,近则双凤联翼”,“左抱华山之秀,金马腾辉;右临昆海之滨,碧鸡焕彩”。这里松柏苍翠,景色秀丽,仙宇神宫,掩映在山巅“一半青山一半云”之中。

早在明代,“鹦鹉春深”就已成为昆明的一大景观。因鸣凤山又称鹦鹉山,山中四季如春,春深似海,其景观人们就称为“鹦鹉春深”。后来,此地景观被誉为“鸣凤胜境”。

传说,明万历年间,云南军门巡抚陈用宾笃信道教。有一天,他梦见仙人吕洞宾约他在鸣凤山麓相见。第二天凌晨,陈用宾便应约前去山麓等候,只见一个放羊老头持绳牵羊,用一口锅煮芋,另一口锅作锅盖。

见此情景,陈用宾十分惊异。待他近前去看,老头却忽然不见了,羊也没有了。后来,他恍然大悟:这个放羊老头就是吕纯阳即吕洞宾。

因为,两口锅的口垒在一起就是“吕”字,带绳的羊就是“纯阳”。原来,吕洞宾是在引示他:鸣凤山风光灵异,景物非凡,是洞天福地。于是,陈用宾在1595年下令在鸣凤山山腹修建了“环翠宫”。又名吕仙祠、鹦鹉宫。

七年之后,云南铜产量全国第一,却因战乱道阻,数年生产的铜都未能运出。恰巧,环翠宫的道观道长呈请陈用宾,欲模仿湖北武当山72峰的中峰天柱峰铜殿的太和宫及金殿样式铸造“金殿”供奉真武神像。

陈用宾接报后,他作为道教信徒特别开心,遂下令从1602年起,在鸣凤山上建造吕仙祠、太和宫和三元宫。

1604年正月,昆明太和宫的核心建筑太和宫终于竣工。

太和宫居中,宫内修筑紫禁城,冶铜铸建北极真武殿供奉真武祖师,又在山上依次建造了三座天门、迎仙桥和石牌坊,并在铜殿外筑砖墙和城楼,宫门环护,故成太和宫。

建成之后的太和宫铜殿,因其在太阳照耀下辉煌无比,金光耀目,人们便称它为“金殿”,或“金顶”。此铜殿高5.54米,宽4.4米,深3.15米,无臣拱,较之后来的昆明铜殿小得多。

明万历年间砖筑的紫禁城是太和宫道观建筑群的中心。砖城周长365尺,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铜殿在城内座东向西,西门即为正门。在山门的中轴线上,权星门两侧是雷神殿,原祀奉雷神、电母、风伯、雨师等神像。紫禁城西门上面是魁星楼,西门外两侧是钟鼓楼。

东门外是老君殿,又称净乐宫,原祀太上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庭院为桂花园。北门外是天师殿,原供张天师。紫禁城南门外是三丰殿,过去供三丰仙师,即张三丰。殿外是紫薇园。

三丰殿南面为秋园。下层是“鸣凤门”墓园牌坊,牌坊座东向西,入坊登石阶为第二台,台成半圆形,中间筑有石室,室内镶有庚氏功绩碑数块。由石室两侧登石阶,上第三台,台两边镶宽阔石栏,石栏尽头有高大石华表。正中对庚氏圆形石镶墓。

秋园所在位置,在明万历年间所建三元宫,即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亦就是“三元大帝”。在鸣风山最高峰,即达钟楼。楼上悬挂着一口铜钟,高3.5米,口径周长6.7米,重14吨,铜钟上铸有“大明永乐二十一年岁在癸卯吉日仲春造”,为公元1432年所铸,距今已有570多年历史。

此钟曾悬挂在昆明宣化楼上,用来报警报时。铜钟内外大都铸满经咒,据说祭祀祈祷时,每敲钟一下,就等于念钟上经文一遍,以此来超度灵魂。上行下效,一时间铸钟之风盛行全国。

在秋园与钟楼之间,为30000多平方米的山顶平地,杉松林下,绿草如茵,碧桃满园,游路迥绕。碧桃园东面油杉林中,是茶花园西园。

在西园里,有一口明万历三十年开凿的万历石砌井,山泉终年不涸。过去太和宫饮水全赖此井。在井南面,碧桃园西面,建有双六角鸳鸯亭,倚亭小馨,可以观赏鸣凤山景,西面群峰。碧桃园南面,就是巍峨的三层钟楼。

明末时期,国势飘摇,统治云南的沐氏政权也岌岌可危,于是就从宗教上找原因,认为铜属西方之金,尅木,对沐氏不利。而西方鸡足山正好有金顶,于是由巡抚张凤翮在1637年拆迁铜殿,奉安于佛教圣地鸡足山天柱峰金顶。张凤翮移铜殿时,太和宫铜殿的基座、下层平台砂石浮雕栏杆未拆,一直保存了下来。

1670年,清末总兵吴三桂在镇压农民起义后,率师进踞昆明。为巩固自己在云南的统治地位,吴三桂决定重建真武铜殿和铜铸神像,以借助于宗教的影响力和神道的庇佑。

1671年,太和宫铜殿竣工落成。整个殿宇宏伟庄严,美观大方,为重檐飞阁仿木结构方形建筑,坐东向西,殿高6.7米,宽和深各6.2米,用铜总重达250余吨,为全国最大的铜殿。

铜殿安装在石砌的平台上,前有香炉、日月七星铜旗等,四周有翠柏、山茶和石狮子等物,其主体建筑和其他融为一体,犹如一幅淡墨画,令人赞不绝口。

铜殿的上层平台、栏杆、云龙阶石和地坪等均是别致的云南大理石镶砌,色泽温润清新。下层平台基石、栏杆及云龙镂空阶石是用墨石、砂石组合,浮雕着飞禽走兽,人物故事,镌刻玲珑,栩栩如生。

在下层平台两侧,有铜铸水、火二将,供奉在檀木精制的六角重檐小阁内,阁顶是铜板制作,阁下为砂石砌六角须弥座。水、火,即阴、阳,为道教炼丹名词,后经演化,真武殿门神塑水、火二将。铜殿前两侧,有一对青石雕的大狮子,象征吉祥、瑞应。

铜殿平台前,竖有日月七星铜旗。旗杆、旗斗和旗子全为铜制。铜旗象征七星所指的北极真武“普护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铜殿十六根立柱为宝装莲花础,四角立柱上端外为镂空图案。铜殿四面斗拱装饰。屋面正脊通体雕云龙纹,两端饰以龙吻,中间饰以雕云龙纹火焰宝珠。俄脊饰人、马和鱼等。沟头滴水均雕云龙纹。

铜殿四壁为三十六扇格子门组合,前后各十扇,两壁各八扇。正门铸浮雕云龙、龙凤呈祥等各种图案,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后壁及左右壁均铸浮雕“寿”字及几何图案。殿内有八角藻井,由四条龙柱斜撑,八角藻井是云龙彩凤浮雕。

铜殿内,正中端坐的铜像是真武帝君,高1.5米,披发跣足、仗七星剑、执七星旗,着黑衣、踏龟蛇。两旁侍立的是金童玉女和龟蛇两将。真武帝君,即玄武,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故又称北极玄夭。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道教的四方护卫神。

在铜殿大梁上,悬挂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门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等字样的匾额。

真武铜殿内,悬挂有铜殿重建后吴三桂作为镇山法宝所铸的一口重20多公斤,剑两面镶七颗铜星的“七星宝剑”,以及他曾经使用过的一把重12斤的木柄大战刀。

殿外筑有城墙、城门和城垛。城上有楼。殿后还有明代所植逾合抱的紫薇二株、茶花一树。每年春节前后,数千朵茶花怒放,花红似火。

[旁注]

鸣凤山:位于湖北宜昌市远安县城之西,“如凤之将啸”,是袁中道对鸣凤山的形容。此山两面朝阳,三面环水,四面断崖,五龙拱顶,从地形山势上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名山气质。传说有一只得到的凤凰曾在这里栖息,于是鸣凤山正式被玉帝载入金册,鸣凤山至此扬名天下。

陈用宾:(1550~1617年),字道亨,号毓台,福建晋江人。于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即1567年中举人,五年辛未,即1571年与同乡郭宗盘,赵日新、陈日新、陈诏、李忱等人并中进士。经考核,陈用宾召入京为御史,巡监河东,做了很多为民解忧的好事。

癸卯:为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的干支纪年之一,顺序为第40个。前一位是壬寅,后一位是甲辰。癸卯年为我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0年称“癸卯年”。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它是一种雕刻技术。外面看起来是完整的图案,但里面是空的或者里面又镶嵌小的镂空物件。这种雕刻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石雕、玉雕、木雕、象牙雕等艺术雕刻领域,甚至果雕、面粉雕也大量采用了这种雕刻技法。

沟头滴水:简称沟滴,是我国古建筑屋顶的瓦饰品。被安置在屋檐尽头瓦沟中间的板瓦下方,使得雨水不至流在房屋封檐木板上,这物件称为“滴水”,“沟头滴水”均属瓦当之列。

张三丰:(公元1247~1458年),宋朝、元朝、明朝著名道士,生辰时间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个朝代,本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宝,号玄玄子,是武当拳和太极拳等道教武术的创始人。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吴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辽东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祖籍江苏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继承父亲的军衔。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1644年降清,引清军入关,被封为平西王。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并于1678年病死。

[阅读链接]

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相传在黄帝时期,净乐园善胜皇后梦游御花园,吞下阳光后14月,三月初三时左胁裂开产下太子,顿时瑞云缭绕,异香芬芳。

太子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受玉清圣祖点化前往太和山修炼,成道后被玉皇册封为“镇天玄武大将军”,统领北方。而真武修炼的太和山也被改称为武当山,取“非真武不足以当此山”之意。

传说在周武王伐封的战争中,真武大帝降服了变化为苍龟、巨蛇的水火二魔,归降后的龟蛇屡立战功,被玉皇封为“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和“太玄火精赤灵尊神”,随真武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