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设计

对世界现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教学的主要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的教学,除了基础知识外, 还要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激发出反法西斯的情感,达到掌握知识和思想升华两个目的。为使学生接受、贮存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编码,以便转换和使用, 应把“二战”的基础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认知结构上,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教育的脚手架,以利学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攀登;使学生经过学习的过程,习得新知识,构成新的认知结构,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应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二战”史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二是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现实意义。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的结构,应启发学生,使之指导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习得新知识并进行信息编码。关于这一点,在后文还有所阐述。

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现实意义,是“二战”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深层次目标。用几个层次的渐进教育,让学生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和肩负国际责任。“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加强互助合作,在雅尔塔会议上决定战后建立联合国,并在同盟国胜利进军过程中着手筹备,说明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共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不易。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具体情况,讨论制止世界性战争的因素,我国在世界事务中的责任、义务和作用, 以明确自己的责任。提供“二战”主要参加国目前动态的材料:俄罗斯积极准备在 5 月 9 日隆重庆祝世界反法西斯胜利 50 周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表示出席莫斯科纪念庆典;中国江泽民主席接受叶利钦邀请,也赴莫斯科参加庆典; 德国总理科尔决定参加莫斯科大会,表现出直面历史的勇气;日本村山富市首相一再强调通过“不战决议”的坚定决心等。给予材料后,引而不发,让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通过中介物,如新闻媒介等,逐渐悟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深刻哲理。

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现实意义,就是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基础知识和思想教育毕其功于一役。

一、基础知识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

义地习得新内容。“二战”史新知识的学习要挂靠在原先习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基础知识之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所包涵的原因、性质、过程、规模和后果等内容,也是“二战”所包涵的因素,但与“一战”相比较,或相同、或相似、或相异。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相关因素一一进行比较,以对“二战”基础知识在原有的“世界大战”概念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扩充和限定, 帮助他们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具体操作上,要严格把握扩充和限定。从发生原因看,“一战”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引起;“二战”是法西斯国家为争夺殖民地而挑起。从规模看,“一战”有 31 国参战;“二战”则有 84 个国家和地区,世界总人口的 80%卷入。从结束看,促使“一战”结束的是参战国的反战运动;“二战”则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胜利。从性质看,“一战” 是一场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大掠夺、大屠杀的非正义战争;“二战”是一场法西斯国家挑起的、正义国家团结一致全力抗击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从影响看,“一战”造成了绝大多数参战国的倒退;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证明了侵略者必然失败的真理, 正义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分析,使学生把“二战”新知识,建立在原有的“一战”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概念之上,并相互作用在同“一战”比较的基础上,经过扩充和限定,把“二战”新信息编码贮存,使新旧知识同化, 获得“世界大战”这个历史概念。

二、基础知识和思想教育的脚手架

从既定的教学目标出发:从学生掌握“二战”基本知识和思想升华中, 对习得的新信息进行编码,以便转换和使用新的认知结构出发,必须有一个便于学生攀登的脚手架。

这个脚手架,就是“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合作,打败意德日法西斯的过程。法西斯的突然袭击引起正义国家的反击,美英苏首先联合作战,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943 年起,反法西斯力量使大战的各个战场产生转折。后期四次重要国际会议证明, 主要反法西斯国家美英苏中进一步加强互助合作,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由于提供给了学生具体生动的材料,教学“二战”过程的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和现实意义也衍生出来了。

学生攀登脚手架必须有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通过听讲、阅读、讨论、分析、归纳和编制大战年表等活动,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排列、重新组织或转换,成为一种“发现学习”并将得出的最终结果并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战”基础知识多但并不杂,教材给予学生的线索和材料是清晰的、

具体的.观点亦是明确的。教师只须给予指导和启发,学生能够登上脚手架, 并有较深层次的发现。

这样的教学设计,在于学生能够在有意义地习得“二战”知识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通过攀登知识的脚手架,教师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建立起了新的认知结构。

(陈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