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教案设计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课,它与教材抗日战争的第一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课内容繁多,头绪复杂,如何做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并重?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本课以“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为重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线索依次层层铺展。

导入新课时提问:“九·一八”事变的时间、结果;《塘沽协定》的时间、内容、结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自然地引出“一二·九”运动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相继沦陷。1932 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成了日军留驻的城市。1933 年 5 月的《塘沽协定》承认了日军对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占领, 并把河北东部划为“非武装区”。华北大门被打开,华北地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 年 5 月,日军提出华北统治权要求,由关外调集大军入侵关内,并声称:如果南京国民政府不接受其要求,将采取自由行动。6 月, 国民政府在华北的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朗签订《何梅协定》,答应撤退河北的中国军队,取缔一切抗日组织活动。此后日军大肆收买汉奸,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何梅协定》和华北危机便是“一二·九”运动的背景,也是直接原因。经过教师系统讲授,学生可清楚地了解国民政府节节退让使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步步扩大,从而对日军侵华的全过程有个总体概念。

“一二·九”运动的经过,教材已基本概述,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请一位学生朗读。学生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感人的语调朗读,既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了解“一二·九”运动中的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站在民族危亡的第一线,为民族利益敢于献身的崇高品德,又使他们看清了国民政府腐败卖国的真面目。

第二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由于本课内容多时间紧,这一目我采用讲述法。指出,在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的形势下,为联合各阶级各阶层共同抗日,迎接新的革命高潮

的到来,中国共产党在 1935 年 8 月 1 日发表《为抗日救亡告全体同胞书》,

即《入·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讲述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由共产党来领导,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教训;二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让学生学会从总体来分析个别的历史现象。“这两个问题虽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已学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历史,对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一定的了解,运用已知知识,分析说明结论,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训练。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概括要点指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陈独秀放弃了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助长了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气焰,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提出“整理党务案”,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建立统一战线一定要由共产党来领导。

在进行新旧知识对比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当时的中国人民已处在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共产党一定要动员各阶级各阶层的力量,组成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同时,在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的形势下,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坚决抗日,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甚至大资产阶级中的亲英美派也有抗日的可能性。因为英美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明争暗斗,使大资产阶级集团正在分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势在必行。

瓦窑堡会议后出现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及“七君子事件”,教学大纲调整意见已删去,我将两部分内容精炼成过渡语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新高潮。但国民政府仍坚持对外卖国、对内镇压的反动政策,这种倒行逆施使国民党营垒进一步分化,终于导致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是本课重点,其中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又是难点。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我采用师生共同活动的谈话法。先让学生回忆录像内容(课前组织学生观看西安事变录像),再结合教材归纳张学良、杨虎城转变的原因,最后由教师补充具体、生动的史实,进一步说明张、杨转变的原因及过程。

如曾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司令的张学良和十七路军的总指挥杨虎城剿共屡遭失败,劳山战役、直罗镇战役的惨重损失(剿共三月,损失三个师兵力,师长、团长不是被毙就是被俘,这是东北军历史上罕见的)。使他们认识到除了联共抗日别无出路。

再有共产党的大力争取。杨虎城有过一段革命经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他曾坚守西安策应北伐。“四·一二”政变后,他想当贺龙,申请加入共产党,虽未批准,但他带兵驻防太和一带仍与中共皖北特委合作。鉴于杨虎城历史上同共产党有过某种合作关系,1935 年 12 月,毛泽东派汪锋携其亲笔信去西安会见杨虎城,坚定了他联共抗日的决心。第二年,共产党从欧洲选派与杨虎城有家世渊源的王炳南回国做杨的工作。经过多方努力,杨虎城完全接受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再如 1936 年 2 月,共产党派联络局局长李克农前往洛川与东北军高级将领王以哲会谈。3 月,张学良亲自到洛川与李克农会谈。4 月,应张学良之邀,

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延安同张学良会谈,共商救亡大计。这次会谈对张学良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具有决定意义。围绕重点,补充材料,既说明了张、杨转变的原因与过程,又增强了教学的具体性与生动性。

西安事变的经过学生了解较多,有关西安事变的电影、录像学生都看过, 让学生来讲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训练口头表达、组织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锻炼临场经验。

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被活捉,对他应如何处置,是杀、是放,还是不杀不放呢,学生头脑中存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与答案,让他们把想法说出来, 最后再由他们自己用史实及道理来纠正原先的错误想法,抓住关键,引导分析,这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即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好方法。为此我组织几分钟的课堂讨论,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又能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恰到好处地进行思想教育,加深学生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正确方针的认识理解,课堂气氛在最后几分钟又一次达到高潮。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教案设计 - 图1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在教学目的、板书、教具、教学过程的设计诸方面形成特色。为此,我除了精心钻研教材、分析大纲、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的、系统合理的板书外,还在教具制作、讲课的方式方法上作了尝试。本课的基本线索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制作教具力求将这条线索贯穿始终, 如表所示:

这张表中,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知识点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条线索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长征途中的《八一宣言》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瓦窑堡会议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运用此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重点与难点。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我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力图将多种教学方式融汇在一起。这堂课有讲述法,如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有谈话法,如西安事变;有学生朗读、讲小故事;又有教师的分析、评述。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丰富、多彩,学习历史的兴趣油然而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在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的同时,将思想教育穿插进去,着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英明、伟大。

本课还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如前面提到的西安事变应如何对待、蒋介石应如何处置等问题。在学生讨论、教师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蒋介石虽然在“四·一二”政变中屠杀过大批共产党和革命志士,

欠了人民一大笔血债,但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在亲英美的蒋介石集团利益遭到日本侵华威胁的前提下,为完成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的任务,共产党不计前嫌,联合各种抗日力量组织民族统一战线,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只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第一部分即初步形成,至于第二部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确立要在讲完下一课“卢沟桥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后才能使学生形成总体概念。为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有意将两节课的基本线索结合起来,制作了一张完整的表格,在前表所示“初步形成” 下面以→最终形成——七·七事变抗战开始,中共发表抗日宣言,中共提出国共合作宣言,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西安主力红军改名八路军,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由左至右排列成方框,分别用——对应“最终形成”)。

此表随讲随揭,经过两节课的讲授,学生理清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全过程,便能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上升到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高度。

(周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