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始时期的成就和失误》教案设计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始时期的成就和失误》是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社会主义》篇目中的第二章。这一章是中国历史延伸部分的难点,也是中国当代史中难度较大的一个课题。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们对教学基点、教材处理、教学过程作了一些研究与设计。

首先,面临教材头绪多,内容庞杂的难题,如何来组织与处理教材。本章有“整风运动”、“经济建设中的成就和失误”、“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胜利完成”,“政治思想方面‘左’的错误的发展”四个目。它既有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又有经济方面的内容。每个目中又含许多内容,既有伟大成就又有各种失误。如“经济建设中的成就和失误”一目中含“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等内容。因此,要在 45 分钟时间内讲清这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对初二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为了减少头绪,集中时间讲清几个问题,我们在教材处理上把前三个小目放在一节课内讲完,而第四个小目则作为“文化大革命”的前奏,放到下一章中讲,这样处理似乎合理些。另外,就是在每个事件展开的分寸上, 也是尽量突出重点。如,关于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我们用较多的语言与时间突出讲述了整风运动的方针、任务和意义。接着,在列举右派分子的言论和险恶用心之后,提出一个设问:“同学们想一想,在当时的形势下,如果对反党、反社会主义思潮不进行批判,对右派分子的乘机进攻不进行坚决的反击,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稍停顿,让学生议论后,教师作小结: “全国就要陷入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混乱,我们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巩固,我们就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所以,中共中央决定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这样就使学生对当时为什么要开展反右斗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对反右斗争的扩大化,着重分析了由于党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在反右斗争中,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误伤了许多好同志、好干部,给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重大损失。

本章教学难度最大的是如何处理成就与失误的关系,如何把握失误的分寸。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过教训。在一个班上课时,我们只讲主要成绩,对其中失误回避,有些失误也不明点,讲过后有些有历史常识的学生反映不符合事实,提出一连串问题。而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教师列举许多事例对“失误”加以扩展并熏染,学生注意力集中,听得津津有味。但,我们认为这堂课是失败的,因为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失误是主要的。因此,我们反复考虑,确定一个基点是:既讲成就又讲失误,成就是这十年的主导方面。这是党中央对这段历史所作的基本估价。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文化大革命’ 前的十年,应当肯定,总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中间有过曲折,犯过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邓小平文选》第 266 页) 这就要求我们本着这一基本精神,在课堂教学上对成绩方面充分肯定,充分讲述。如讲到“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时,不仅利用课文中已有的内容,并且

设计了《1952—1957 年工农业生产增长简表》,用工农业总产值、石油、钢、粮食、棉花等具体增长数据来说明“一五”期间的成就。在讲到“胜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时,除了设计全国与本县两张国民经济增长简表外,更用两组典型的对比数据来突出当时的成绩:一组是中国与美国钢产量增长速度比较,一组是中国与美、英、苏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所用的时间比较。教师从这两个数据说到:“钢产量同样从 15 万吨左右发展到

100 多万吨,英国用了将近 80 年的时间,而我国仅用了短短的 15 年时间。”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 7 年零 4 个月,英国用

了 4 年零 7 个月,苏联用了 4 年,而我国只用了 2 年零 8 个月时间,速度是世界各国中最快的。”这样,两个一比较,成绩就显得突出了,有极大的说服力,学生在课堂上明显活跃了,你一言,我一语,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成绩是这十年的主导方面的结论。而对这十年的失误这一难点部分,我们在教学中既不回避也不喧染,而是实事求是地讲清某些观点:这十年的失误是支流, 是前进中的挫折,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而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没有经验,对国情认识不够。因此,想急于求成,在思想上出现“左”的错误。这是好心办坏事。另一方面是,我党一旦发现错误, 正是依靠自己力量逐步纠正错误。如进行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与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等。

这一节课另一难题是如何把政治性很强的内容上成历史课,很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果。历史课,就要用大量的具体的史实来说明问题,让学生从史实中得出结论,提高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这一节课的内容政治性很强,稍不注意很容易上成政治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实大量的典型史实,又增加社区乡土材料,力图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 做到观点与史料的统一。另外,我们运用影视手段,强化情景,增强感染力,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如讲到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与党共渡难关时, 我们精心选择了《新中国 40 年》录像片中的有关焦裕禄、雷锋、王进喜三位英雄模范的片断,让学生观看因强忍肝癌疾病坚持工作而被焦裕禄用砖头顶穿的藤椅、从雷锋每月 6 元津贴中省下的 200 元捐赠给灾区人民的款项、从大庆人那搅拌水泥的身躯中去体会人民群众与党共同克服困难的“主人翁” 精神,去感受广大党员、群众用身体甚至生命来“支撑危难中的共和国大厦” 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形象化的教有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这种场景的再现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的震撼将胜过任何说教。在这一节课中,共有三处选用了录像片断,以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使本来比较枯燥的课堂有了画面,提高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除此以外,为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果,我们还采用探索法、小结点题法、板书纲要对比式等方法。一堂课中有八个提问、五个设问、二次学生议论、五次学生阅读课文。

如教学开始导入新课时就直接揭示中心:这十年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 既有成绩,又有缺点;既有正确,又有错误;既有成功的经验可发扬,又有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可记取。总的说来,这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十年,是探索我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从正面引导让学生去探索去讨论。在讲授新课结束,巩固新课,我们采用学生议论,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再次点题:这十年成绩是主导方面,是主流;失误是局部的,是支流;而且是前进中的挫折,某些失误一经察觉依靠自己力量在逐步纠正。这样,深刻揭示中心,使学生能全面、正确地掌握本节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

教育的效果。

(张定国、罗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