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课题。

播放准备好的录像:原子弹爆炸。人造卫星运行。运载火箭升空。大型计算机操作。现代化企业。农业机械化。先进的医疗技术。现代化军事装备⋯⋯

板书:向科学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因为这不仅是生产力,也是国家、民族兴盛、社会主义制度胜利的保证。

1949 年 11 月(建国仅 1 个月后)中国科学院成立。此后,各产业部门和省市自治区也纷纷组建科研机构。

1956 年,毛泽东主席号召“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当

年,我国制订了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重点的 12 年科技发展规划。

1964 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向科学技术进军!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1978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科学的春天也来到了。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建国 40 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令世界震惊的巨大成就。

1949 年建国前,中国只有 30 多个研究机构,科研人员不足 1000 人,科研成果寥寥无几。

(引导学生回顾李四光、竺可祯等人。)

现在,我国县以上的国营独立研究开发机构 600 多个,另有民办机构8500

个。包括企业和大专院校,全国科研人员超过 1 千万。仅最近 10 年,重大科

技成果就有 11 万项。

1964 年,我国成功爆炸原子弹;

1970 年,东方红卫星上天;

1983 年,每秒计算 1 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诞生;现在,我国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民以食为天,我国发明和推广了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农业技术,粮食年产超 4 亿吨。

我国已建立起独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年产钢 6000 万吨,煤 10 亿吨,

石油 1.5 亿吨。多种产品进入世界前列。

我国已经和正在成为科学技术强国。科学技术的巨大生产力推动工业、农业的发展,加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改善了人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稍停顿,指导学生看书。板书:钱学森)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升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许多身居海外的中国学者抛弃名誉、地位和优厚的物质生活,纷纷归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钱学森在美国是第一流火箭专家,美国海军部次长说:“无论到哪里, 他都能抵得上五个师。”他不怕逮捕和审讯,冒着杀头危险坚持斗争五年, 才回到祖国。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30 多年来,他参加规划并直接组织领导了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和卫星的研制和试验,为祖国作出重大贡献,因而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去年,他获得我国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学生答:“国家杰出科学家”称号。)

(板书:赵忠尧。)

赵忠尧是年轻的著名核物理专家。他从美国归国途中,两遭扣留,历尽艰辛。他抛弃了名誉、地位和财产,却带回制造一台加速器所必需的关键器材。他主持制造了中国第一台静电加速器,参加筹建最早的核物理实验室。

(板书:华罗庚、李四光。)

数学家华罗庚、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桥梁专家茅以升、化工专家侯德榜等人拒绝外国和国民党政府的威逼、利诱,投身新中国的伟大建设。

他们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作出贡献。

(允许学生短暂议论。)

李四光首创的地质力学指导勘探和开发了大庆、大港、胜利等油田。

(板书:袁隆平。)

袁隆平 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是新中国培养的杰出科学家。他在国

际上首先培育了“秈型杂交水稻”。全国推广 12 亿亩,年增产 300 亿公斤稻谷。1981 年,获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 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金奖。杂交水稻技术已推广到美国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指导学生制表整理知识:(1)中国重大科技成就;(2)杰出科学家及成就。形式没有硬性规定,鼓励超出课本。

解答学生提问。

(板书:教育事业的发展。)

指导学生读正文,划出教育方针。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新中国彻底改造旧教育制度,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

旧中国,文盲占总人口 80%以上,1946 年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一共 2400 多万。1928~1947 年间培养大学毕业生 18.5 万。

现在,包括成人教育,全国在校学生 2 亿,其中大学生 200 万。一年毕业的大学本科和专科生 60 多万。我国 80%人口受过小学以上教育,国民素质极大提高。

(整理板书。布置调查地方教育发展。)

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有了飞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距离, 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希望大家从小立志,努力学习,攀登科技高峰,成为明天的钱学森、袁隆平⋯⋯

(下课)

(杨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