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数学能力包括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抽象概括能力。数学能力倾向的性别差异是男女两性智能在质的方面的差异之一。
国内外研究表明,男性数学能力优于女性。在早期数概念的获得及小学代数能力的掌握上,男女间无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升高,大体从12 岁起,男性数学能力迅速发展,优于女性的差异越来越明显。美国心理学家贝勃拉等人在 1972~1979 年 7 年间运用一系列的学科考试方式对 1 万名七、八年级男女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研究,经 10 次测验,发现男生数学成绩比女生好。每次测验得分最高的男生成绩均超过得分最高的女生,男女生之间得分最大差距达 190 分,尤其是数学推论智力测验成绩优异者,女生仅占2~5%;1976 年对八年级学生的一次测验,满分为 800 分,男生中有半数以上成绩超过 600 分,而女生却无一人达到 600 分。施米德伯格对 2284 名学生进行实验也证明,男性数学能力优于女性,随着难度的增高,差别增大,在心算简单问题时,男生正确率为 51%,女生为 49%;完善较复杂的等式时, 男生正确率为 52.4%,女生为 46.4%;回答难度较高的数列问题时,男生正确率为 65.2%,女生为 34.4%。我国的一些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例如, 唐盛昌等人对某重点中学数学学习情况调查发现,初一时女生的成绩略高于男生,初二、初三时男生赶上并超过女生,从高一开始男生明显超过女生, 并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时蓉华等人用 5 套思考性应用题作测验材料,对小
学 1~5 年级的 2759 名男女学生进行数学恩维能力测验,发现在解答比较简单的题目时,各年级男女生差异不大,女生的正确率略高于男生;在解答较为复杂的题目时,男生的正确率略高于女生;成绩优异者中,男生占 64%, 女生占 36%,差生中男生占 44%,女生占 56%,差异显著。
男性数学能力优于女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
男性右侧脑的发展占优势,使男性具有较强的空间能力,在对几何图形的识别和类型的辨认方面明显优于女性。
-
对数学材料及公式、法则、解题方法等,女性一般倾向于笼统的感知和机械记忆,男性较多倾向于理解记忆,虽记忆广度不如女性,但记忆保持时间超过女性,这种记忆方式的差异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不大。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学习难度增大,女性机械记忆作用下降,男性理解记忆发挥优势,使男女性数学能力的差距扩大。
-
男性分析综合能力较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优于女性, 解题时能注意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女性倾向于形象思维;解题时较多注意部分和细节,对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把握较差,男性抽象概括能力的优势使他们在解决难度较大、灵活性较高的数学题时,明显优于女性。
-
初一以下,教师较多采用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的方式,着重于解题模式的教学,女性擅长模仿,演算仔细精确,容易取得暂时的成功,使女性原有的认知方式进一步得到巩固。初二以上数学学习内容难度明显增加,对抽象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女性不能适应,数学成绩下降,男性则恰好相反, 学习潜能得到发挥,男女性差距逐渐增大。
-
女孩从小活动范围较窄,接触的人较多的是教育、医务服务性行业的, 社会上关于女性在数学领域成功率小的传统观念对女孩产生消极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而数学教科书中又常以汽车、机械等为例, 对女孩缺少吸引力。美国心理学家朱迪等人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设计了一个实验:选择 36 个 17~19 岁数学成绩一直很差的女生,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 人,第一组平均智商 109,第二组 108,第三组 119,其他条件相同。让她们学习高中数学课程,第一组每周再增加 2 节数学课,共 8 周,以提高她们对数学的兴趣及理解力;第二组除了与第一组同样上课外,还进行自我训练。这两组为实验组,施行精神鼓励并加以辅导;第三组为控制组,只学高中数学课程。8 周以后,第一、二组女生数学理解能力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增加, 而第三组女生的数学能力和兴趣没有变化。但是,J.C 佛兰纳根的研究表明, 即使在接受数学教学的课程数和对数学的兴趣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男性的数学成绩仍优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