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日益频繁的中外农业交流,结束了中国农业的长期封闭状态。目前,中国已与世界上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农业上建立了互相支援、互通有无的交往与合作关系。不论是良种、资金,还是人才、技术,都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网络。交流,使我国农业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优良农业品种资源的交流,不但使中国在 10 多年间向国外提供 1.7 万多

份种质资源,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且通过从国外引进的 7 万多份种质资源,逐步改变着中国农业的传统品种和传统经营方式,加快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有“东方魔稻”之称的杂交水稻,被国外认为是中国人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之后,所创造的又一奇迹。自 1980 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

一个农业专利向国外转让后,中国杂交水稻已成为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人们的宠物,五大洲的 20 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杂交水稻。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称,杂交水稻是中国“给整个人类带来的福音”。

随着杂交水稻走红世界,中国的杂交玉米也开始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山东省莱州市高级农艺师李登海选育的“掖单 13 号”新品种,最高单产达 1096 公斤。这个品种在日本试种,产生魔术般的效果,产量和抗倒伏性均被评为第一,受到日本农业界的称赞。

在作物良种“出口”的同时,中国种畜也浴着开放的春风大量“出洋” 了。上海的梅山猪、枫泾猪,浙江的嘉兴黑猪和金华猪,黑龙江的东北民猪等,各国争相引进。在英国、美国、法国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国猪在繁衍后代。

在“输出”的同时,中国还坚持多渠道、多品种的引进。近 10 年引进的高产奶牛、种羊、瘦肉型猪,各类种禽、鱼类等,使我国市场上的肉、奶、蛋、鱼的供应和人们的食物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为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中国还多渠道利用外资,来增加农业投入。据悉,近 10 多年全国农业利用外资总金额达 50 多亿美元。其中,由农业部主

办和归口管理的利用外资项目达 300 多个,遍及全国各地,利用外资达 30 多亿美元,利用范围包括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等的农业综合开发、荒山荒滩造林、发展畜牧业、水利建设等,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引进技术和人才,是中国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被称为中国农业“白色革命”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引进 10 多年来,已广泛应用于

80 多种农作物,累计推广面积达 6000 多万亩。其他从国外引进的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网箱养鱼、家畜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秸秆氨化、青贮饲料等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经济效益都很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