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为世界第三钢铁大国
旧中国的钢铁工业极其落后,产量低下,1949 年,全国钢产量只有 15.8 万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得以高速发展,钢产量以空前的速度稳步增长。解放后仅三年时间,钢产量就超过了旧中国的历史最高纪录(旧中国钢产量最高的 1943 年产钢 92.3 万吨)。随后,仅用 31 年时间使钢产量
连续跃上四个 1000 万吨台阶,1983 年产钢 4002 万吨,从而使我国钢产量由
1949 年的世界第 26 位,一跃而居第四位。1983 年至 1991 年,钢产量又连续
突破 5000 万吨、6000 万吨和 7000 万吨大关,一跃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钢铁大国。
建国以来,我国钢铁行业不仅产量大幅度上升,而且品种、规格大量增加。建国初,我国只能冶炼 100 个钢种、轧制 400 多个规格的钢材。现在,
我国能冶炼 1400 多个钢种、轧制 2 万多个规格的钢材。现在每生产 100 吨钢材中,板材和管材就占 1/3,而在 1952 年,它们的比例只有 1/10 多。此外, 我国国际标准生产的钢材量已接近我国钢材产量的三成。这为我国钢铁产品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除了极个别品种外,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已能生产国民经济包括国防建设所需的各种规格和质量的钢材。
全国目前共有 1400 多家钢铁企业,生产百万吨以上的大钢厂就有 14 个,
地方骨干的钢铁厂有 50 多个。全国除西藏外,每个省都有了钢厂。这些钢铁企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支柱。1978 年以来,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引进技术、设备 700 多项,其中 1/3 的引进项目业已投产。总投资过百亿元的宝钢一期工程使我国钢铁工业技术水平一举跨越了 15 年。如今,相当多的重点钢铁企业
和地方骨干钢铁企业都配备了世界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先进设备。1986 年
底,我国作出今后 10 年利用外资增加 1000 万吨钢生产能力的决定。钢铁工业的对外开放正向更深的层次进行。
在四川攀枝花深山峡谷的山坡上,建立了中国自己设计、制造、安装的第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提钒炼钢基地。
攀钢所在的四川省渡口市,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铁矿石达 98 亿吨,占中国铁矿石总储量的 1/5;富有战略意义的经济价值的钛和钒的储量,分别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 45%和 47%,与其共生的钴、镍、铜、锰等10 多种稀有金属元素的储量也十分惊人。这里还有巨大的煤炭和水能资源, 为钢铁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攀钢从 1965 年开始建设,1988 年钢产量达 181 万吨,产钒渣 75000 吨,
使中国由钒进口国一跃成为世界三大钒出口国之一。攀钢独创的雾化提钒新工艺,解决了普通大型高炉冶炼史上没有解决的难题。
1986 年 1 月,攀钢二期工程正式开始兴建,到 1992 年工程建成后,生铁、钢、钢材的年产量将分别达到 300 万吨、270 万吨、220 万吨。产品结构将有较大的改变,产值、利润都将成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