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中的闰年怎么来的?
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 45 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为依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 365.2422 日,也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此数不是日的整数,无法记日,因此以 365 天为一年,叫平年。每年
余 5 小时 48 分 46 秒,积累 4 年共 23 小时 15 分 4 秒,约等于一天,所以每
4 年便增加一天,加在 2 月的末尾,全年便是 366 天,此为闰年。
但是问题又出现了:4 年加一天实际回归年又多了 44 分 56 秒,积满 128
年左右,就又多算一天,也就是 400 年中约多出 3 天。因此,阳历规定:要
在 400 年减去多算的 3 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公元年数可用 4 整除的,
就算闰年;即公元年数是 100 的倍数时,须用 400 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 1600 年、2000 年、2400 年都是闰年;1700 年、1800 年、1900 年、2100 年、2200 年、2300 年就不是闰年。这样就很巧妙地在 400 年中减去了 3 天。
阳历规定每年为 12 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规定的。现在规定每年的 1、3、5、7、8、10、12 等月为大月,每月 31 天;4、6、9、11 等为小月,每月 30 天;2 月平年是 28 天,闰年是 29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