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书的来历

历书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之一,它给人们提供节气、农事以及各种生活知识,所以深受群众欢迎。

在我国古代,历代王朝都设有专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的官职:秦汉以来设有太史令;唐代设太史局,后改名为司天台,隶属秘书省;宋元有司天监,与太史局、太史院并置;明清改名为钦天监。

据史书记载,自先秦至清代,历书名称有百余种。我国在民间普及历法可追溯到公元 863 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书过去称之为“皇历”, 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历书是皇帝的“垄断品”。据说,唐太宗时曾下令, 历书必须由皇帝亲自“审定”,并且规定只许官方印,不准私人刻印历书。从此,历书成了“皇历”。现存最古老的历书,是唐僖宗刻印的《中和二年历书》。

明代年年编造历书,并称之为《大统历》。目前传世最早的明代历书大约为《大明永乐十五年大统历》。

清代沿袭明制,每年也印历书。乾隆时称历书为《时宪书》。《时宪书》分为通行版和清宫御用版两种。清历和明历内容有一定区别,如明历将每日12 时分为 100 刻,康熙后改为每日 96 刻,与现在的 1 小时 4 刻完全相同。

太平天国刻印的历书在中国历法史上具有革命的变革意义。它不但删去了吉凶宜忌祸福休咎等封建迷信内容,还特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节气、草木萌芽记录下来附在下一年同月份日历后,以供农民耕种参考。每日只用数字表示,注明节气、礼拜日,删去一切禁忌,是明清两代历书所不及之处。

民国的历书则直称为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