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的指挥艺术
邓小平依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一是对总前委成员进行了科学分工:刘伯承同志由张际春、李达协助,直接指挥西突击集团(含四野一部),由棕阳镇至望江段实施渡江,前指设于桐城的一所中学里。粟裕同志由张震协助,直接指挥东突击集团,由张黄港至三江营段实施渡江, 前指设于泰州东南之白马庙;同时,为了便于协同作战,由粟裕统一指挥和协调东、中突击集团的行动。谭震林同志直接指挥中突击集团,在机阳至裕溪口段渡江。邓小平和陈毅两同志位于安徽肥东县之瑶岗,主持全局,使用华东局电台,统一指挥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二是声东击西,迷惑敌人。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总前委,依据敌军的江防部署——马裆至贵他地区是东线汤恩伯、西线白崇禧的结合部,指挥不统一,战斗力薄弱,因此决定由谭震林直接指挥的中突击集团先于东、西两突击集团一天渡江,以便吸引敌军的注意力于南京以西,掩护直捣沪宁线的东突击集团主力渡江,并便于中突击集团渡江后迅速东进,尽快与东突击集团会合。为了达成战役的突然性, 总前委还特令桐柏、江汉军区部队伪装成四野主力,向武汉、宜昌、沙市方向突击,引诱白崇橹集团西顾;接着指挥二野第四兵团占领麻城,吸引武汉、九江之敌;同时,指挥四野第十二兵团直取信阳,威逼武汉,造成包抄武汉的态势。如此虚虚宾实,造敌错觉,使敌军处处被动挨打,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三是抓住战机,歼灭敌军重兵集团。我军顺利突破长江天险后,敌军慌忙撤退,企图在浙赣线和上海地区重新组织防御。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紧紧抓住有利战机,及时调整战役第二阶段的部署,先后筹划了两个歼敌重心,形成了两个大包围圈。四是敌变我变,灵活用兵。五是以大无畏气概和严密组织,与帝国主义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总前委的指挥下,我军渡江后三日,就解放了南京。面对此情此景,同邓小平坐镇总前委指挥全局的陈毅怀着喜悦激情,挥毫写下了“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的磅礴诗句。
渡江成功后,我军逼进上海,蒋介石下达命令一方面要死守上海,另一方面又大肆逮捕和屠杀革命志士和爱国民主人士,杀害所谓政治犯。同时对部队内部也进行了严密的控制,蒋介石发布了“十杀”令,使得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向守志回忆道:“小平同志面对如此错综复杂、十分紧迫而又艰难的现实,与陈毅、粟裕及华东局领导同志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保全上海,保护爱国民主人士,能够主动地、有秩序地接管上海的一系列指示。同时,总前委确定了上海战役的指导方针:既要歼灭防守上海的国民党军,又要保全上海市,免遭战火的破坏,以利日后建设。正如陈毅所作的形象比喻那样:是瓷器店里打老鼠。因此,他们对我军攻城作战的困难,作了充分的估计,井从军事上、政治上、策略上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使上海最终完整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向守志感慨地说:“邓小平同志在总前委书记、华东局书记的岗位上,
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其槽通马列主义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伟大胸怀,同自己的亲密战友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同志一起,通观全局,精心策划,继淮海战役之后,又导演了渡江战役这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永载于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武装斗争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