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时代的不同点

关于中国的政治体制,到目前为止,毛里和子作了最概括的论述。她将毛泽东时代的政治体制特征概括为(1)党在一切领域实施排他性的一无化领导; (2)中央集权的制度; (3)自上的感化和动员的“大民主”式的政治文化; (4)毛泽东具有凌驾于组织之上的超凡的领袖魅力和权威。

一进入邓小平时代,就离开了毛泽东时代的危机管理体制,过渡到面向经济发展,维持稳定的政治体制。(1)允许“有限的多元主义”;(2)不

依靠意识形态,而依靠智力; (3)政治动员在逐步减少和淡化; (4) 预测行使权力的可能性增大等。邓小平时代的政治体制的性质是“权威主义体制式的”。

的的确确,这恰当地概括了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的各自基本性质及其背景。不过,关于党的代行主义,即使进入邓小平时代,也没有改变基本性质,虽然不具备像毛泽东那样的超凡魅力和权威,但依存于邓小平个人的政治权力机构基本上没有变化。就是说,我们不能忘记,而应该注意到政治权力的不变的结构。因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和支持一元化领导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动。

我想把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哪些发生了变化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专门放在政治社会结构上试作概括。邓小平时代是改革的时代,但如果从更长远的观点看,也许应该把它当作产生新的现代化政治社会体系的一个过渡时期来认识。在此意义上,如果将 80 年代以来的邓小平时代同毛泽东时代作一个对比评价,也许和预测今后的中国政治不无联系。

随着由毛泽东时代向邓小平时代的过渡,第一,可以看到从“革命”向“建设”的全面战略重点转移。换句话说,这也是从“政治”向“经济”的工作重点转移。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政治”意味着“阶级斗争”。⋯⋯ 毛泽东时代是继续革命论的时代,其结果,作为阶级斗争的政治被优先,现实的经济建设实际上被推迟了。然而,进入邓小平时代后,国内经济的现代化成为高于一切的课题,继续革命基本上宣告结束。

第二,毛泽东时代在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点上,虽有程度差别, 但却是一贯的。进入邓小平时代以后,便转到改革社会主义体制本身的方向上。结果,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最重要意义几乎不复存在。换句话说,这是由“教条主义”变成了“现实主义”。在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普遍的真理,是不可改变的。然而,到了邓小平时代,出现了一种动向, 即积极地承认马克思主义本身有不符合现实的侧面和由于教条式地对待意识形态的态度,以致造成了社会主义的停滞。当然,这不是直接否定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和毛泽东时代在这一点上却有天壤之别。

第三,如果把毛泽东说成是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人的话,那么可以把邓小平评价为有组织的领袖人物。⋯⋯毛泽东是凌驾于组织之上的领袖,在某种意义上,他身居党的最高地位,但却常把自己置于党的组织监督之外。不论是在农业合作化和大跃进时期,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与其说他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不断发出指示,还不如说他充分利用自己的超凡魅力,置身于群众中发动和领导运动。然而,邓小平尚未具有像毛泽东那样的超凡魅力。他主要依靠的是共产党的组织。为此,他注意不断整顿党的组织,提高党员的素质。

从 50 年代起,邓小平就是党中央的总书记,他确实是与“组织上的人” 这一称呼相适应的领导人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讲,邓是比毛更有组织基础的处在权力顶峰上的人物。似乎可以说,他反复强调“党的领导”的意义就在于此。

第四,虽然毛泽东时代确实有过部分地承认地方分权的时期,但基本的政治经济体系是中央集权式的。进入邓小平时代后,由于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和企业管理自主权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体系分权化了。毛泽东时代的集权式结构不利于搞活经济和社会,有鉴于这一反思,进

入邓小平时代后,便将轨道修正为承认地方和各企业的自主性的方向。如果毛泽东在世的话,针对 80 年代以后的体制改革再发动一次“文化大革命”也并非完全不可思议。

从 80 年代以后的政治经济现实来看,在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生前一直警惕“资本主义复辟”,这未必不中肯。⋯⋯在今天的中国,各地区和各企业自作主张以及各地区间差别扩大,这些已成为普遍现象。

第五,正像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所集中体现的那样,毛泽东时代反复开展群众动员;而进入邓小平时代后,“动员”的情况几乎没有丙出现。不能说在“文化大革命”中完全没有来自群众方面自发参与的因素,但从总体来看,那显然是由于毛泽东从上面动员的结果。进入邓小平时代后, 不仅这种动员式的政治运动没有了,就连对权力提出异议那种自发参与也不见了⋯⋯

第六,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在同外国的关系上,一直维持着极为封闭式的体系,可是在邓小平时代,开始改变为开放的体系。毛泽东时代对信息控制很严,且政治教育也很普遍,一般群众几乎没有将中国与外国进行横向比较的观点。可是进入邓小平时代以后,由于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国外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来。

信息的扩大导致意识的多样化。80 年代的中国社会,由于信息的扩大和耐用消费品的普及,被你为大众社会那样的状况确实在以城市为中心开始出现。